B04: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地方风味~~~
地方风味~~~
地方风味~~~
地方风味~~~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方风味
豆丝
苗连贵
  文 / 苗连贵

  豆丝,武汉的名小吃之一。豆丝姓“豆”?其实它的主料是米,其次才是绿豆。米一向不爱出头露面,从长出谷粒起,就在大田里低垂着头,做成食品后,自然也谦让地把姓氏推给别人了。如面窝,面窝也是以米为主,辅之以黄豆,这“面窝”二字,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与米不相干呢。

  在不兑其他材料时,米才偶尔得以出头。譬如米粉,纯以米制成,但人们仍对米视而不见,只习惯叫“粉”。走进店堂,“老板,下碗粉!”宽粉、细粉、酸辣粉,米总是没有名分。稻米之乡,米称得上是所有小吃之母,博大而虚怀若谷。豆丝不妨也可叫作“米丝”?

  我曾见人“打豆丝”:将米磨浆,按9比1的比例兑以绿豆,隆隆的磨声中,浆汁从石磨里争先恐后流出来。然后架大铁锅烧灶,火旺了,师傅舀一瓢浆在锅里,向四周抹开去,摊匀,盖上锅盖,两分钟后,一张豆丝面皮就熟了。双手揭起,放在米筛上,置凉后,在案板上折迭成一本书,不消半日,就摞成垛,发出米和豆的“书香”。豆丝现做现卖。买回去,切丝——实际是切成条,一指宽。何以叫丝?顺口,荆楚人的习惯。

  炒食是豆丝的基本吃法:锅里下油,油要重,豆丝喝油,少了入口干涩;下切好的姜丝、大蒜、小白菜或大白菜,拌以肉丝;炒至九成熟,豆丝入锅,加盐、味精、胡椒,不停地翻炒。一会,一盘香喷喷豆丝就可上桌了。豆丝晒干后,可贮藏一冬。干豆丝适合在冬天煮食,用高汤,加肉末、白菜,煮成糊汤豆丝。曾见乡里人,端着大瓷碗,蹲在屋檐下,呼哧呼溜,吃得风生水起。

  坊间炒豆丝最有名的,是武昌青龙巷的老谦记牛肉豆丝。老谦记选料讲究,用优质糯稻黄黏米和上等绿豆磨浆,配精牛肉,三镇闻名。毛泽东对武汉小吃情有独钟,品尝过汉口四季美的汤包和老通城的豆皮,赞不绝口。大革命时期,他在武昌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住都府堤,与青龙巷近在咫尺,对老谦记的香辣牛肉豆丝一见倾心。新中国成立后,曾与李先念谈起,仍对之念念不忘。老谦记一度停业,1958年在李先念的关心下复业。

  我老婆善烹饪。夫妻二人都上班时,中午一餐潦草,常以炒米粉、炒豆丝当顿。老婆炒豆丝并不马虎,以香菇、玉兰片、白菜,配里脊肉作浇头,炒熟后撒葱花,好吃至极!豆丝比米粉筋道,有嚼劲,吃时香鲜满口,食后留有回味。

  平民的一餐,简便而又滋美,抿嘴咂唇间,舌尖上的幸福也就感受在其中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公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3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生态上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美食专列·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B08版:公告
鱼参-银鱼
鲜香爽脆“小青虫”
食物防霉方法种种
豆丝
新民晚报我家厨房/好吃周刊B04豆丝 2016-06-30 2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