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得外婆常和我说: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你碗里的每一粒饭都要吃干净。外婆还教我念唐诗:“锄禾日当午……”而真正让我感受到农民的辛苦,是在农场里参加“双抢“的时候。
夏末初秋,那是丰收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稻田就像一片金色海洋。微风袭来,黄橙橙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摆舞,踏着风的节奏,涌起阵阵金色的波浪,散发着淡淡的稻香,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也承载着的农场职工一年的汗水和希望。
穿过夹杂着白色小野菊的田间小路,我们来到要收割的那片稻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串串稻穗上结满了一颗颗饱满的谷粒,漾着金灿灿的光芒,一股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株株历经了阳光雨露以及暴风骤雨洗礼的水稻悄然弯下了腰,仿佛在等待它们脱胎换骨的时刻来到。
我带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卷起裤腿,迫不及待地跳到稻田里。土是湿润的,柔软的,很粘,赤脚踩上去就像踩在橡皮泥上。老职工给我们做示范:割稻时为避免伤到自己的腿,两脚要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抓住禾蔸,右手握住镰刀,镰刀应割在离地面大约五厘米左右的稻秆上,动作要迅速协调。看罢,我就照着葫芦画瓢,抡着镰刀像模像样地割起稻谷来。
正割得起劲,突然听到一声尖叫:“有蛇!”,我吓得扔下镰刀慌忙跳上田埂。几个男生跳着喊着去追赶“蛇”,东堵西堵,最后抓回一条黄鳝。害得我们一场虚惊。
“唰唰唰”的割稻声和打谷机的“吱吱”声似乎在弹奏一首丰收的曲子,喜悦的旋律在田野上跳跃着。随着弯镰银光闪闪和人们此起彼伏的身影,成片的稻子齐刷刷地躺倒在田地上,静静地等着人们把它们扎整齐,然后拿去脱粒。我忍不住悄悄地捡起一粒稻谷,剥开稻壳,将晶莹透亮的泛着淡绿色的米粒放到嘴里,似乎尝到丝丝甜味。
中午的阳光变得火辣辣的,烤得我们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了。虽然戴着草帽,但汗水直往下淌,越过眉毛钻进眼里,一种涩涩的感觉。手已被磨出泡,很疼。一不留神踩到留在地里的稻茬,又被刺破了脚丫子。还有那稻谷的叶子,一擦到手臂就让人感到又痒又痛。割着割着,当初的兴奋劲全被疲劳取代了,只感到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我耳边仿佛又听到外婆教我读唐诗的声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割稻,真的好辛苦啊!
这次“双抢”除了让我深感粮食来之不易之外,同时也感悟到那片稻谷的顽强。它们在风雨中孕穗、灌浆、成熟,尽管被压弯了腰,但没有趴下,它们靠着纤细但十分坚韧的稻秆支撑着它们完成最后的蜕变。人又何尝不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坚强的意志来完成人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