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丛书集成初编》数百册,近日逐本翻阅到其中《箴友言》一本,读来有味道。《箴友言》为清乾隆元年进士赵青黎所著,只有薄薄两页,一千余字,约十余段语录,“寥寥数则耳”。书名箴友,可见“在当时必实有所指”。现在,这些话是写给谁的,已不可考,但由于那些文字“直谅多闻,其沾溉于后世者不少,岂斤斤为一人发者?”这就道出了《箴友言》一书超越历史的价值。
有一则讲到“改过”的问题。
“人非圣人,不能无过,只是要改。我辈亦知改过,第苦改处仅在一刻,不能长久。方改时,岂不自谓终身,乃自谓终身便不终身矣。当去此念头,渐渐行去。今日改今日的,明日改明日的,自然长久,庶几寡过焉。”
“改”字的原意是变更、更改,引申到纠正、修订和重新开始的含义。“天有常性,人有长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将原本错误的东西变更为正确的,是“改”字的核心涵义。《易·益》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改有短效与长效两种,短效即一时一刻之改,长效的才是每时每刻之改。赵青黎在此提出一个“改”的“终身”时效问题。“改过”终身有效,包含着三个含义:首先,一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要“去此念头”;第二,“改过”是要有实际行动作为落实基础,要“渐渐行去”;第三,“改过”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今日改今日之过,明日改明日之失,内容各不相同。唯有如此,才会有一个“自然长久”的过程,才会收到“庶几寡过”的最终效果。
我们再从作者关于“读书明理”论述的角度,来看“自然长久”是多么重要。
“读书原头只为明理,理不明而沾沾于有司之绳尺,世风所以日下也。故明季有白面书生之诮,且一经落第,便觉馁然,总缘见识只到得博科名一层耳!若就中探出养性养气,并知人论世滋味,自有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念头,必无间断之弊。夫间断最是不好。不但做不得上达工夫,即博科名也是难事,可不戒哉!”
读书明理也是一个过程,来不得半点的“间断”。间断使前者与后者不能相连接,“能谨独,则无间断,而其理不穷”。读书一事,始则识字认理,继则博取科名。但这还是第一层次。进而是从中探出养性养气,再就是知人论世,最终达到明理之目标,它也是一个自然长久的过程。说到底,今日晓今日之道,明日知明日之理,逐步递进,彼此不断,最后便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了!
赵青黎的侄子说,“读书明理,知人论世之学,洋溢于(《箴友言》)行间,非实过来人安许道只字耶”。这也许是我们今天理解《箴友言》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