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因为一路过去,浸野都是开得很旺的油菜花;因为要过夜,每个学生需自带被子,而我没有,所以记得很清楚。
我们是去一个叫“上旺”的山村参观。这个山村被一场特大洪水侵袭后,靠自身的力量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经宣传后,一时八方人流云集,远近闻名。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墙上刷着“人定胜天”、“战天斗地”之类的标语。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学校不像现在组织春游,而是三天两头搞学工学农学军,一会儿到田头摘棉花,一会儿搞野营训练,忙个不停。因“上旺”距家乡也就一百多里路,学校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社会课堂,决定组织高年级学生前去参观,并要求自带背包、干粮。可回到家,母亲说,家里只有大被子,没法打背包,新做也来不及。我有些沮丧,只好将此情况告诉班主任准备放弃。临走前一天,组织这项活动的一位男老师通知我可跟他拼一个被窝,终于得以成行。
我们是坐船去的,排着队伍上码头。那时江南水网密布,河比路多。一艘机动船拖着五六只驳船,响着“突突”的声音,沿着运河行进着,犹如一把剪刀破开水面,卷起波浪向岸边推去,又被撞回涌向船舷,激起无数浪花。我只背个挎包和水壶,倒也轻松。坐在船边,听水浪拍打船舷的声音,看远处掠过的村庄、田野,竟有些出神。中午,船停靠到一个码头,大家趁机拿出自带的饭菜就餐。这时,我听到岸边有人在喊,声音有些熟悉。原来是邻居一个同学的父亲,就在这码头上工作。他站在岸上,把一包吃的东西抛给了另一船上的儿子,大家有些羡慕地望着。
傍晚时分到了“上旺”,村口尚有断墙残壁,显示着洪水留下的伤痕。但往里走,沿山边不断有新造的农舍、店铺出现。还有临时建起的展览室和招待所。我们借宿在一所小学里,所有教室都住满了人,连前厅都变成了地铺。晚饭后,我们三五成群地在村中转悠,像一群小鸟睁着好奇的眼睛,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来来往往的人不断擦身而过,商铺、饭店里幽暗的灯光在夜空中忽闪着,飘来阵阵黄酒浓郁的香味。晚上,我没有与同学住在一起,等那位男老师安排妥了一切,才跟他住到一间专为老师腾出的教室里。
翌日一早,我们先到村里看了抗洪救灾事迹展览,然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上山参观重新修建种植的农田和茶园,山间路是新的,地是绿的,呈现一片生机。在一个山包上,立着一块牌子,上书一段文字,内容已忘,但其中一句至今记得:“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在这个山头上,我第一次读到毛泽东的这句名言,并从此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尽管那个时代充塞豪言壮语,但这句豪情满怀的话语,此时用在这个曾被洪水洗劫一空的山村是多么地贴切,对正处于成长期的我们何尝不是一种鼓励和启迪?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是摘自毛泽东写于1958年的《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文章。
我们可能走过很多地方,看过许多风景,但真正触动心灵的有几许?机动船的身影远去了,一如往昔岁月的绝迹。但童年的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让我记住了这句名言,犹如“突突”的机动船声一直回响在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