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鲁哲)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今天公布的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之“子女教育”篇显示,逾六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超过15%。
教育投入
在所有受访市民中,教育消费/家庭收入占比在“15%以内”的占35.6%,“16%-30%”的占56.8%,“31%-50%”的占6.6%,“51%-75%”的占1%。合计64.4%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比超过15%,换言之,绝大多数家庭都竭尽全力地为子女教育进行投资。
调查显示,热衷子女教育投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中。在子女教育消费占比超过30%的组群中,家庭年收入“10万及以下”的占8.10%,“10.1万-15万”的占10.40%,“15.1万-20万”的占6.80%,“20.1万以上”的占2.30%。这说明为子女教育进行大额投资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普遍做法,不少低收入家庭的投资愿望甚至更为强烈。
学历期望
受访市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多为“本科”或“研究生”,分别占到51.8%和22.3%。此外,选择“博士”的占6.3%,选择“大学专科”的占4.9%,选择“高中及以下水平”的占8.5%,另有6.3%表示“无所谓”。
其中,本市户籍居民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外地常住人口;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高低。
择校与否
在义务教育阶段,超半数学生就近入学公办学校,选择其他公办中小学的近四成,选择民办小学和初中的比例均低于8%。哪些群体更易选择“择校”?答案是高收入家庭。数据显示,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受访市民选择让子女“就近入学公办学校”的比例都是逐渐下降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及以下”的,选择让子女就近入学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的比例分别为77.8%和64.4%;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的,作同样选择的比例仅为32.9%和45.7%。收入越高的家庭,“择校”的可能性越大。
择校标准
对于所有受访市民而言,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56%的人选择最看重学校的“教育质量”,选择最看重“离家近”的占17.8%,选择最看重“学校名气”的占10.5%,选择最看重“学校特色”的占7%,选择最看重“升学率”的占6.5%,而选择最看重“费用高低”的只占2.2%。市民最看重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最不看重的是“费用高低”。调查者分析,市民愿意以较高经济成本换取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买不买“学区房”
调查显示,11.1%的市民曾为了子女进入优质中小学而特意购买“学区房”。在年收入“20.1万以上”的家庭中,有近三成家庭特意购买了“学区房”;在年收入“10万及以下”的家庭中,做出这一选择的比例是11.3%;但在年收入“15.1万-20万”和“10.1万-15万”的家庭中,特意购买“学区房”的仅占7.2%和6.6%。由此可见,最高收入家庭组和最低收入家庭组均是以房择校的积极参与者,而中等收入家庭则相对“淡然”。调查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家庭的经济基础更佳,而低收入家庭借助教育改变子女前途的意愿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