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总理夫人宋庆龄,公子孙科,还有几位国民党大佬,讨论葬在何处。此前也议过,眼见人快不行,为归葬有过一番探讨。汪精卫提议北京景山,理由是民间传言,说孙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后身,然而昏睡中的孙中山突然醒了,明确表示要葬在紫金山上。
当时并不知道紫金山在哪,七嘴八舌,有说在广西,有说在广东,最后一个叫陈去病的国民党元老一锤定音,说在南京。于是有了大名鼎鼎的中山陵,此前的紫金山不能说名头不大,明朝宋濂引《地理志》结论,说江南名山有四座,分别是衡山,庐山,茅山和蒋山,蒋山就是紫金山,说老实话,与其他三座大山相比,小了一些。
人杰则地灵,如果没有中山陵,又会什么模样,不好说。不止一次见过老照片上的紫金山,光秃秃的,完全不是今天的郁郁葱葱。历史上,南京四周的山只要到冬天,就一定是惨兮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然后呢,老百姓便砍了带回家当柴禾。
作为南京人,说起紫金山历史,会想起《古文观止》中的名篇《北山移文》。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六朝人物写的六朝事,文章要点不是说人的俗,而是强调山的雅。一位打引号的高人隐居在此,沽名钓誉,一旦出山为官,立刻显露出庸俗神态,因为他的俗不可耐,导致了“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遣风,春萝罢月”。北山是紫金山的别称,又名钟山,南京人还会想起宋濂的名篇《游钟山记》,距今也不过六百多年,却让人过目不忘,当时的山上居然有老虎。南京龙盘虎踞,钟山风雨起苍黄,龙盘不靠谱,虎踞真有其事。
有人说紫金山是座有文化的山,有文化从来都说不清楚,山就是山,有了孙权墓,有了明孝陵,又有了中山陵,说它有富贵气可以赞同,说它得到特殊关照也是事实。紫金山的优势是保护,它有效地抑制了人为破坏,轻易不敢去冒犯。我们看到的那些参天大树,差不多都是后来种的,中山陵让一切改变了模样,因此说来说去,风景这边独好,还是得感谢孙中山先生。
外地人说起南京城亮点,不外乎玄武湖和中山陵。中山陵只是个景点,放大了说,滋润了整个紫金山风景区。都说此地最宜居,有山又有水,风光无限明媚,景色十分养眼。曾被人很认真地问过,说紫金山下那么漂亮,稀疏的高档小区隐约其间,仿佛生活在天然氧吧中,夏日尤其清凉,为什么不选择住那。
一下子问懵了,其实很容易回答,好地方太多,岂是你想住就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