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龙泉,问青瓷,青瓷青未了,归结到一个土字。及至到了下面的上烊镇,我看见“中国青瓷小镇”的标牌,并在路边一间罗汉堂里遇见年过四十的民间艺人刘小龙,与之交谈,引发心中颇多感慨。
高高的个子,一脸憨厚,说起青瓷,刘小龙流露出一种执着乃至有点倔的况味来。他坦言现在青瓷的销售遇到瓶颈,正好脱离世俗静下心来,研究一些东西提高自己。他坚持手工制作为主,以传统模式作坚守,创作自己的肖像作品,而不是产品。现在,龙泉从事人物肖像的很少,老祖宗的香火不能断在我们的手上。刘小龙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似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起身端详,在与旧窑连为一体的土屋中,一个孔一个孔里坐落着他的作品,他宏大规划的十八罗汉现已烧成的六个罗汉已经“上岗”。但是,就这么六个罗汉,他做了三年。体型小的,温度来得快一点,自身的吸水量也不大。超过一米以上的,窑头炉温超过1300度,中间要求温度适中,进入尾声时温度要低,其实就是头与尾不烧了。而且这些,都用柴火,整个制作过程容不得出现半点瑕疵。
继续走,知道龙泉的泥巴,是富含矿物质烧制青瓷的原料。与别处的土质不一样,它是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釉色,以铁元素为主,造就了青瓷独特的风骨。后来,代表宝山区宣传部去参加电影首发式的阳树智先生和我在参观时,看见一包一包的泥料堆在墙壁角落待售,都有同感,惋惜和感慨。那是国土下面的“青龙之土”,土之不存,瓷将焉附?坐吃山空,何况卖土!
刚到龙泉时,去一依山傍水的青瓷老厂旧址,开发此地的是浙江美院毕业的儒雅老总,介绍颇有意思:现在的大师,都是原来这里的下岗工人。大实话也!只是,他们手上的技艺没有荒废,赶上好年代被激活了。
激活是需要内在的东西,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此去龙泉,躬逢电影新片《飞天窑女》放映。该片由浙江龙泉当地著名作家叶放先生编剧,艺术总监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宝山文化名人滕根泉先生司职。故事以南宋龙泉大窑的哥窑和弟窑为主线,展示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诞生过程。因为还有青瓷在,所以看来感觉真切。
现实中的还鲜活存在的东西到了电影里,好事;但是,电影里的如果在现实中已经消逝,那就是悲哀了。所幸,窑在人在传承在,电影推波助澜才有其功在。2013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成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唯一陶瓷类项目。这次《飞天窑女》首映后,龙泉市人民政府特意给滕根泉颁发了“龙泉市文化使者”的证书。滕根泉这位汉子曾经为了影片的拍摄十下龙泉,其时高铁未通,早上开车晚上到,累得不行,他的下属杨阳坦言当时听说要去龙泉心里就怕。如今朝发夕至已成往事,三个半小时到龙泉轻松便捷。
有一则消息令人欣慰,在龙泉县宝溪乡,还有一批老艺人专做复古传统的东西,他们顽强地维系着龙泉青瓷的经脉。由此看来,龙泉青瓷青未了,可谓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