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彩色纪录片《新苗茁壮》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那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上海知青“战天斗地”的专题片。那是1973年的秋天,我们生产大队的知青在农村“大有作为”的事迹被中央及上海市的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要求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专题片,形象反映上海知青在农村的精神风貌。
吴培民导演带领的摄制组来到安徽省金寨县,知青们得知要为我们拍电影,而且亲朋好友能在上海的电影院看到彩色的我们,大家兴奋地跳了起来。
拍摄的第一个外景,是贫下中农带领知青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水库大坝上凭栏远眺、指点江山,抒发革命豪情,立下扎根农村的场面。梅山水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形大坝。时届仲秋,在山间一簇簇山花和苍松柏翠的衬托下,在明媚的阳光照耀和碧绿湛蓝的湖山映衬下,水库大坝犹如一道凌空飞跨峡谷的彩虹,显得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根据脚本的安排,有一组知青在火车上唱着革命歌曲从上海奔赴农村的场景。铁路部门专门为我们加挂了两节车厢,一节用于拍摄,一节用于隔离旅客。我们一改以往探亲挤火车,买不到座位票就站到上海的狼狈相,二十几个人在宽敞的车厢里悠闲地聊天,开心地打闹,人人脸上洋溢着得意忘形的笑容。
影片拍摄进入收尾时,一封举报信投到了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
摄制组来到安徽后,受到当地各级领导和农村干部、乡亲的欢迎,除了工作上的配合,在生活上也给了热情的照顾。知道上海人喜欢吃白斩鸡,老乡们隔几天就要杀只鸡给他们改善伙食。举报信中反映摄制组在拍片的数月中,经常吃白斩鸡,把方圆几里地的老母鸡的价格也吃上去了,并揭发吴导经常向知青灌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刻意讲究白斩鸡的吃法。此信以大字报的形式在电影厂张贴,摄制组顿时陷入了大批判的汪洋大海之中。
次年的早春二月,上海派了调查组来核实信中反映的情况,带队的竟是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作曲者,大名鼎鼎的吕其明先生。知青纷纷围着吕先生,表达了对歌曲的喜爱。座谈会上吕先生说明来意后,知青们都不愿发言,因为摄制组在几个月里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快乐,我们打心里感谢他们。当地各级领导也不赞成信中的观点,后来也派人专程到上影厂明确对举报信中反映的事情和观点表达了反对意见,因此也没给我们任何压力。
调查组回到上海一个月后,摄制组揣着“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的领导批示,又来到了我们生产大队。在沉闷的气氛中匆匆补拍了几个镜头。摄制组要回上海了,知青们依依不舍,请他们到我们知青小组吃饭践行。炒了几盘蔬菜,一盘炒鸡蛋,杀了一只自己喂养的老母鸡,还是用吴导教的方法,做了一盘白斩鸡,佐料是上海带去的固体鲜酱油,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光阴荏苒,四十多年过去了。去年,我们给年近80岁的吴导打电话问候,吴导听说我们是安徽红旗大队的上海知青,很是开心,还报出了几个知青的姓名。我们问他还记得当年如何教我们做白斩鸡的吗?吴导却说记不得了。也许吴导真是记不得了;也许伤疤已愈,吴导不想再把它揭开吧!曾经的欢乐与困苦都已远去。我们真心祝愿吴导和摄制组其他的人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