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MDT
从整个医学层面来看,医学一直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先分细科,然后组合,之后再分,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发展来确定疾病的治疗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发现,不同部位的肿瘤治疗方式可能是相接近的。借用祖国传统医学的精辟论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由于学科细分,临床局限性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利益,多学科协作成为必然。
MDT就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英文缩写,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理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其理念就是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和规范化治疗。过去的几年中,大多数三甲医院都逐步建立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介绍,东方医院在部分专业也已建立多学科诊治模式,例如傅传刚教授带领的大肠癌团队、韩晶主任带领的乳腺癌团队、张辉教授带领的肝胆胰团队。如今,强化建设MDT将深入推进东方医院的学科建设,用制度来保证诊治的规范,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2017年李进教授还将在东方医院着手建设一流的I期临床试验中心,为张江地区高新生物制药产业提供可靠的临床研究基地,为病人能够早日用上高效的药物提供研发基地。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研发新药,还为晚期没有标准治疗而体质状况还比较好的病人提供一个生存期延长的机会。此外,东方医院I期临床试验中心与美国始达肿瘤临床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把在中国已经没有办法治疗又有强烈参加新药临床试验的病人,如果中心没有新药临床试验,也可以送到美国始达参加免费的临床试验,给一部分晚期肿瘤病人提供生存的希望。这就是规范加探索的新治疗模式。美国始达是国际知名的临床研究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I期临床研究中心,每年有近一百多项新抗肿瘤药研究。 凌溯
患者服务创新——
打造服务肿瘤患者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肿瘤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肿瘤患者身心压力持续不下,肿瘤疾病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最核心病种之一,肿瘤治疗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各地肿瘤患者组织和俱乐部在防癌抗癌的艰巨事业中不懈努力,但是肿瘤患者依然身心疲惫,倍感无奈,单靠个别单一的组织去改变和引导大众对肿瘤疾病和病人的重视和关爱显然不够,所以联合更多肿瘤患者相应的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势在必行。为此,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主任委员、康爱医生创始人王杰军教授倡议更多肿瘤患者组织加入2017首届中国肿瘤患者大会,一起加强合作,关爱肿瘤患者,努力为抗癌事业做更多贡献。
王杰军教授指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如何让更多的癌症患者能够得到更加规范的诊疗、科学的康复,缓解由于疾病导致的沉重的精神压力,都是需要社会关注的。恶性肿瘤治疗与康复的科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全社会的参与,不仅仅是医生、患者及家人本身,同时要有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运用更多的形式和方法为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出一份力。 虞睿
中医药新发展——
传承中医学术流派
系统整合海派中医学术流派资源、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动流派学术传承与发展,探索海派传承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加强与国内外同道的合作交流。这是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分会的成立主旨。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分会主任委员胡国华教授指出,学术流派是中医文化传承的精髓,是培养名医的摇篮,也是中医理论创新的土壤。海派中医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以互联网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学会建设,使流派同道相互学习、共展医术、共研医理、共谈医道。
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提出,流派传承工作使中医独特的学术理论、经验及特色优势代代相传。学术传承是学术发展的基础,中医学术的传承性,决定了师徒传授的师承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药人才过程中的地位。
总结近20年来中医传承工作的经验,严世芸教授认为,中医临床分科过细为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弘扬中医特色、全面继承流派和老师的经验设置了瓶颈。流派学生独立门诊应具备一级学科设置的门诊,这有利于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流派和老师的经验,有利于克服专科分化过细带来的局限性,有利于积累与自身工作有关的一级学科的临床经验。中医特色的弘扬、中医人才的培养、流派传承工作的开展、中医事业的发展,都必须做到常态化,这需要政策、制度、机制上的三重保障。
“创新思路是关键、科学管理是重点、严格考核是手段、继承质量是根本、多出人才是目的、完善机制是保证”,严世芸教授用这6条箴言道明传承工作的内核。对于下一步传承工作的探索,严世芸教授着眼于做到切合时代发展脉搏的中医流派传承工作的创新,以及制定流派传承人才培养的质量规范和标准等议题。 袁缨
肿瘤精准医疗——
生存“魔咒”有望冲破
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中国第一大癌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传统化疗方案已达瓶颈,疗效有限,且伴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减少等,同时,患者需要住院接受静脉注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十年来,基于基因分型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精准医学治疗的新趋势。第一代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于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疗效显著,与传统的化疗方案相比,可使EGFR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总生存期延长1年,且毒副作用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中华慈善总会肺癌慈善援助项目也将帮助经济困难的适用患者加入抗击癌症的战役中来,让患者有机会用上创新靶向药物治疗或持续治疗,挽救更多的肺癌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庭。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治疗时代,针对EGFR和EML4-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已使治疗有了跨时代的进步。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患者,以EGFR-TKI为基础联合化疗或放疗或免疫治疗等,可能是进一步提高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针对多种驱动基因的大量新型靶向药物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期待这些研究能够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上述问题都会逐渐清晰起来。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结合和合理应用,将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不断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章苒
近视防控新观点——
动态光源有益眼保健
近视至今尚无有效控制手段。最近,“户外活动可以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成为近视研究领域一大热点。国内外众多著名研究发现近视青年的早年时期户外活动时间明显比非近视青年少。第二届全国眼科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大会上,国内知名眼科专家提出近视控制新观点,认为模拟自然光的眼保健技术,将“户外动态变化的自然光”引入室内,在不需要青少年依从性的情况下,对他们的眼睛进行调节训练,提高调节功能,有利于控制其近视发生和发展。
户外活动是抑制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的保护因素,而这一效果的大小与近距离工作时间的减少、“户外运动”与否无关,与“户外时间”的长短直接相关;增加户外时间就能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且有利于控制近视的发展速度。
户外活动控制近视的可能机制是自然光,而模拟自然光的动态光源有利于防控近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指出,青少年处于户外时,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活动,可在中午阳光最耀眼时劳作,可在阴天下玩耍,可在树阴下阅读,可眺望远方。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下,青少年接触的光照一直在变化。由于现阶段的教育体制,让青少年儿童通过每天进行大量的“户外活动”来防控近视并不现实。但是,模拟自然光眼保健技术能够缓解这个矛盾。其原理在于提供照明的同时载入动态光波,在工作和学习中眼睛跟着灯光做无意识的运动,从而缓解眼睛疲劳,减少眼睛由于疲劳、亢奋所产生的疾病,促进眼部健康;特别是瞳孔对光源的适应性调节能引起虹膜、睫状肌和晶状体的三联动,使眼睛调节系统保持其灵活性,预防和控制近视眼、老花眼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模拟自然光动态眼保健的技术原理,现已开发的视力教练灯是唯一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界定为第II类医疗器械的健眼台灯。 乔闳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