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年来加大力度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其中很重要一项工作是夯实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居村支部书记正是这支队伍中的骨干力量。“70后”的苏嵘是位新晋市劳模,在居委会的“一地鸡毛”中,她的热情、智慧和坚韧,使得“一地鸡毛”也绽放出基层建设的繁花。
2007年苏嵘转岗到锦馨苑小区,她发现居民对主干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意见最大。修路是笔不小的开支,钱从哪里来?苏嵘和物业、业委会多次与街道房管办协商,又在小区征询各方意见,最终定下经济实用的铺设沥青方案。接着,小区安装了停车门禁系统,涨了停车费,工程资金总算有了着落。她再挨家挨户上门,妥妥地安排好修路期间车辆临时停放点。铺路当天,居民党员们在她的带领下齐上阵,维护秩序,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4年前,苏嵘又一次“临危受命”到田林五六七村居民区做党总支书记。报到第一天,她就公开手机号码,开展“向书记说说心里话”活动,没想到有人一上来就给她来了个“下马威”:“你其他啥都别说,先把垃圾房建设搞搞好,我们就信你服你了!”田林六村和七村通道处长期放置了辆垃圾车,居民常年来习惯于到这里随手倒垃圾,周边居民苦不堪言。但真要在这里建个垃圾房,周边几栋楼没一个同意的。“垃圾房不造,居民也是朝这里扔垃圾,到底是封闭式库房干净还是现在随手扔在外面好?”苏嵘把利弊向居民摊开。接着,居委把设计方案的每个环节都与居民反复协商,最后得到基本同意。没想到就在施工前一天,又有几户居民担心会影响采光,情绪激动地跑来阻止施工。苏嵘和居委干部再耐心沟通,总算做通工作。新官上任后的这把“火”,为苏嵘赢得了居民的认可。
作为一名新疆返沪青年,苏嵘还有一个特定身份:社区“新上海人”协会秘书长。会员们说,在这里找到了家,有了归属感。如今,“新上海人”协会有固定会员35人,他们还有一个新的身份:“螺丝钉”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中有像“热心卖鱼郎”杨晓月这样乐于助人的好心人,理发、配锁、修伞、修表、裁剪等,这些“新上海人”长年累月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已累计服务居民近万人次。
到长春居委“履新”还不到半年的苏嵘也已小有“斩获”,一个9年没有成立业委会的小区刚刚成立,还有一个“僵”了8年的也即将建立新业委会。居民们说,她有一颗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心,才会奇招迭出,难题迎刃而解。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