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某部连队,背靠居民小区,一个土木结构的棚子,显得与周围的环境不大协调,但它依然在岁月的侵蚀中不屈不挠地挺立着。棚子的前额有块小木匾,上面用红色油漆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大字:拥军修鞋铺。
铺子主人是修鞋匠张大爷。跛脚,面容消瘦,脸色沉郁,难得看见他的笑容。就是这么个沉默寡言的人,人缘却极好。
为部队近百十号人免费修鞋,部队则为他提供一日三餐。其实,他为部队修鞋的钱,每天足够订餐,档次还不会很低,还能略有结余,但他就喜欢这么做。闲暇之余,部队在操场训练时,他会搬出马扎,坐在阳光下,听着响亮的口号,此时,他僵硬的脸上有了笑纹,像流动的欢快的溪水。
因为身体残疾,他终生未娶。二十多年前,来到小城,在这里扎根,凭着手艺,得以“安居乐业”。他手艺好,价格也低,因此他的修鞋铺也吸引离得很远的市民光顾。
他不仅是修鞋匠,还是我所在小区的“男保姆”。很多居民常请他临时照看孩子。他的铺子里总有一两个孩子。夏天,孩子在铺子外玩耍,他就在外面干活,叮嘱孩子不要走远。孩子手里拿的吃的,都是他买的。谁家来了客人,而主人不在家,客人也常在他铺子里等待。有次我要去出差,我爱人忘带钥匙了,我就把钥匙存放到他那里,让我爱人下班后去取。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生活像千头万绪的毛线,总有一根能与他搭上关系。
他60岁那年,部队搬离市区;他64岁那年,身患癌症,临别之际把攒下的2万元献给了敬老院。
现在,他的棚子早已被拆除了。然而,我路过那个棚子曾所在的地方,还会不由自主地看上一眼。那里的温暖仍未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