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酷爱党的新闻事业。从学新闻、干新闻、教新闻到管理新闻、研究新闻,谱写了我的新闻人生。2003年9月我退休以后,使我在新闻路上得以再续前缘、不断“接地气”的,可以说是上海众多企业报给我提供了肥土沃壤。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众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报。30年前,有100多家企业报发起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上海市企业报工作委员会(简称上海企业报协会),隶属于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市记协)。兴许我是上海市新闻学会名誉会长的缘故,打2003年9月退居二线以后,上海企业报协会不时给我提供接触新闻实务的机会,诸如评选好新闻、举办新闻业务讲座、参加企业报工作年会等等,使我始终和当前新闻工作实践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满足了我钟情新闻事业、“退休不退伍”的欲望。
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一样,根据市记协的统一部署,上海企业报协会十分重视开展好新闻评选活动,一年一度,从不含糊。作为每年都要参与评奖的一名评委,特别是对我这个已经退休的老报人而言,委实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情。难道事实不是这样吗?
首先,我每年从阅读各家企业报申报的大量新闻作品中,从每篇文稿的字里行间,不仅可以触摸到当前广大企业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而且可以了解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最新进展,从而让我从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上海工业战线落地生根的具体实践中,感悟到中央决策的英明正确,加深了对中央决策的理性认识。
其次,参加每届作品评选尤其是代表评委会作综合点评,对我委实是一次难得的重温和学习新闻实务的机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报作为一份正规报纸,不管日报还是周报,对开还是四开,其新闻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从內容到形式、从选题到选材、从布局到谋篇、从开头到结尾、从文字到表达,逐一作出有理有据的评析,指出其优劣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每一次参加评稿会,对我们既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提高。历年来,我曾应邀到几家报社作过几次业务讲座,在面对面、实打实的互动交流中,我这方面的感触尤深。
上海企业报协会每年主持召开的年会,內容丰富,亮点频频,我很乐意参加。每年会上杨锡高会长作的工作报告,既有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有对未来一年工作的期许与愿景,这是我最爱听的内容。因为从报告中,我可以感知到企业报群体作为新闻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阵,作为企业党政领导与广大职工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在过去一年中同各级党报一样,正确处理了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群众诉求、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坚持方向与注意方法、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各项工作都呈现出勃勃生机。此外,其他评委老师对获奖作品所作的综合点评,也使我学到不少东西。最近召开的一次年会上,还穿插举行了企业报同仁卡拉OK大赛,使我一饱耳福,也拉近了我和企业报同仁的距离。
千句并一句:企业报既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又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不禁要为它点赞!
十日谈
企业之声
的哥受聘为了“特约评论”,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