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亦不可否认,此次新人新作涌现的数量虽喜人,却未达到质的飞跃。有专家学者指出:“许多作品仍旧流于平庸和套路,局限于教学案例中的素材没有突破,即便是拼凑组合也缺乏新意。”
新作数量喜人
本届“上海之春”中的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以32个新创舞蹈节目的数量优势让业内看到了新人原创力的蓬勃。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郑慧慧教授拿着节目单感慨:“你看看,短短一年里,又一批新人崭露头角,好些名字都是没见过的。”
两场展演节目的编导大多为专业舞蹈院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其中不乏初次涉足编导领域的“新人”。双人舞《黎明之前》由舞蹈学校两位年仅十六岁的学生自编自演,作品表现出的成熟度,让人对青年一代编创人才充满期望。自编自演是上海舞蹈界一个好传统,也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青年舞者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充满挑战的尝试,成长为优秀编舞人才。在本次展演中,这一传统得到了很好继承。
32个新创舞蹈节目中,上戏舞蹈学院的《红樱桃》在众多独舞作品中显得构思精巧,它将一段不可忘却的记忆呈现在观众面前,聚光下触目惊心的 “鹰徽”文身,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上海芭蕾舞团的双人舞《双重门》也让人印象深刻,流畅的编舞、华丽的肢体语言,延续着芭蕾艺术的美学追求。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蓝天下》,被视为展演中的“小清新”,三男一女的新颖组合,生活化的场景设计,演绎了一段无言版的“致青春”。
仍需生活积累
虽然新人新作数量可喜,也不乏眼前一亮的好作品,但业界专家们也指出:“新创作品整体质量有待加强,不少新品困于常规思路没有突破,新人们还是应当提升文化底蕴、拓展艺术视界、丰富生活阅历。”依然期待这份“量变”能带来真正“质变”。
舞评家方家骏在观看两晚演出后,就指出:“专业舞蹈院校集中了创作、表演资源,但创作思考与社会脱节、作品整体缺乏新意的问题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磨练编舞技法的同时,青年编导应努力感受时代脉动,积极融入当前艺术创作的大环境,并在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无独有偶,虽对新人新作数量颇感欣喜的郑慧慧教授,也中肯指出:“有些作品创意出发点不错,但就是在编导处理上差口气,没有展现应有的意境,也欠缺直指人心的力量。”在她看来,“加强素养上、丰富生活阅历是帮助新人补缺的关键。”郑慧慧呼吁舞蹈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略偏颇,注重技巧磨炼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底蕴和生活阅历的积累。内心丰富的人才能舞出有灵魂的舞蹈。”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