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新宠
5年前,惊悚片是国内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国产惊悚片缺乏新鲜度、故事性和吓人招数,成为其逐渐疲软的“三大要素”。于是,中国电影人挖掘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原创道路,脑洞大开的悬疑电影成为业界新宠。
放眼国际影坛,悬疑类电影大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日本,悬疑类的推理小说一直占据着销售类排行榜的前几位,在好莱坞,更有在全球颇具席卷之势的《禁闭岛》《致命魔术》《盗梦空间》以及《惊天魔盗团》《宿醉》系列等等,但在国内,家喻户晓的悬疑类IP题材并不多。导演陈正道的“大师”系列算一个。3年前4月档,他的黑马作品《催眠大师》上映,徐峥和莫文蔚的精彩表演,加上惊悚悬疑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大呼过瘾。该片上映2周突破2亿,也刷新了国产悬疑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如今,他的第二部作品《记忆大师》卷土重来,成绩更为惊人。上映不到一周已逾两亿,可见观众的喜爱程度。国产悬疑片中,能与之比肩的,只有导演曹保平。从《李米的猜想》开始,曹保平就在针对高智商人群的烧脑作品中越走越远,他自编自导的犯罪悬疑电影《烈日灼心》,拿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中国影协杯“十佳电影剧作”以及大众电影百花最佳编剧,之后的《追凶者也》也入围了上影节的竞赛单元。
口碑大火
曹保平的匠心独具,体现在他用悬疑片的商业外壳,包裹着作品的文艺内心,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曾经拿到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银熊双奖的犯罪爱情影片《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的前一部作品《夜车》调子冷静文艺,被制片人的一句“不好卖”打入冷宫。于是,对于自己筹备8年的《白日焰火》,他3度易稿,只为兼具艺术性同时,还能让票房给予回报。直至成片时,碎尸、抛尸、爱情、摩天轮激情这些字眼,已经让不少观众有了观看的欲望。
《白日焰火》之后,国产的中小成本悬疑片一度甚嚣尘上,其中不乏佳作。有的用倒叙、插叙的方式吊人胃口,让观众零碎地拾起片段,自己衔接完整故事;有的用暴力血腥案件开篇,在陪伴主演查找真相过程中,一同得到救赎。这些影片大都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如忻钰坤执导的《心迷宫》,讲述国内某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内,因为一具莫名出现的尸体而引发的一连串密案。影片没有任何明星,拍摄手法和镜头切换也极为传统,但环环相扣的离奇故事令人拍案叫绝,在豆瓣拿到8.6的高分。同样在影迷中口碑大火的还包括《路边野餐》《长江图》《黑处有什么》等等。国际电影节对这种艺术和商业融合手法的肯定,更对国产悬疑影片有着良性的刺激。电影作为城市生活当中大众文化消费品,用带有戏剧冲突悬疑成分吸引观众,有专家预测,这或将成为国产片五年内的发展方向。
尚需发展
对于国内影坛来说,由于缺少特别为大众接受的悬疑IP,近年来,不少影业公司都把眼光放在国际经典悬疑IP的收购上。例如东野圭吾的小说,继《嫌疑人X的献身》票房大卖之后,如今已经成为各大影业公司的关注焦点。
那么,这能否证明中国的悬疑电影已成气候?影评人苏敏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不少国际电影节在中国影人心中,更像是中国先锋派电影的实验田,我个人认为国产悬疑片尚处于起步阶段,它发出的信号应该是,悬疑元素和各种类型片的融合,能为国产片的拍摄带来新的潮流。”
对于影迷来说,中国的惊悚片颇有制约,因而一度成为“烂片”的代名词。但自从惊悚片加入了悬疑元素后,不少人成了此类电影的忠实拥趸。悬疑片大多和死亡、黑色有关,它带有戏剧性冲突,也更看重观众的思考,给他们想象的空间。例如被改编成电影的《心理罪》,涉及到的连环凶案、犯罪心理、诡秘缠斗、猫鼠游戏让人脑洞大开。在这个连手机里都有“密室逃脱”“荒岛余生”之类悬疑解谜游戏的现代社会,悬疑针对高智商人群所设计的谜题,给人以很强的成就感和代入感。可以看到,当今的中国电影人正以更为国际化的电影语言与市场思维讲述故事。相信悬疑元素这一电影语言,会被中国电影人用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