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过节回温州老家,妈妈和小姨说要带我去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玩。
淅沥沥的寒雨中,我们随意徜徉在朔门街,满眼皆是绿瓦红墙,飞檐突兀,以及那肆意张扬的商铺招牌,还有粼粼而来的车,川流不息的人。
不经意间,我们走进了四营堂巷。与熙熙攘攘的朔门街相比,冷冷清清的小巷不见人影。然而,一座青砖黛瓦、檐牙高啄的旧式房屋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浅灰的粉墙,深色的门梁,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而门前盆栽的两棵铁树翠绿蓬勃,平添一派生机。举头一望,天啊,“朱自清旧居”!五个大字赫然在目。妈妈和小姨都惊呆了!她俩从小就生在此,住在此,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这里竟有朱先生的旧居!
推开厚重的木门,见两旁放置着好几盆绿色植物,极致的雅衬托出小院极致的静。院里有两口大水缸,无声的雨,丝丝缕缕掉落在那大水缸里,在水面上“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翻起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涟漪,腾起一阵阵淡淡的水雾,如梦如幻,煞是好看!我的心随之涟漪漪摇荡,傻傻地想,莫非这温州的雨也有先生的灵气?这眼前的一幕,不是他梅雨潭的微型盆景么?
1923年3月,朱自清经同学介绍来温州教学,那时他还寂寂无名。然而,温州得天独厚的环境,积淀了他,滋养了他,也成就了他。在这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里,他实践了自己的创新教学,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文学创作形式。他是在1924年10月离开温州的,他在这座四营堂巷王宅小院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可就是在这短暂的期间,他不但与“书画传家二百年”的马孟容,马公愚酬唱,写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堂红”的绝妙佳句。他还写下了《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经成为温州中学的校训。他在温州留下了青春踪迹,他的四篇散文小集《温州踪迹》里那篇写仙居梅雨潭的《绿》和他的《荷塘月色》《背影》等,多年来一直为教学首选之文。而就在那一年的8月,他还乘着暑假和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他俩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下了两篇相似却又不相同的脍炙人口佳作。
我们在旧居停留近一小时,冷冷清清的旧屋内除了我们一行三人,别无他人。母亲对我说,不要说当代人淡忘了历史,我们和先生的旧居“鸡犬之声相闻”,要不是这次意外邂逅,还真的一点不知道呢,想想真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