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春花秋色”生态格局
2016年,崇明在区主要道路、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及美丽乡村等重点区域,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共完成一万余亩,建成了如横沙乡的樱花园、堡镇的银杏基地、新河的石楠之镇、三星的海棠花苑、港西的合欢公园、长兴的“春之花”“夏之歌”“秋之色”、“冬之韵”等一批生态廊道。
崇明区生态廊道的建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积极营造高品质景观廊道,乔、灌、草结合,生态与景观有机融合,多种功能兼备,为本市林地建设提供样板。
在建造中,崇明改变了传统的植树造林模式,按照“一镇一树种,一镇一方案”的原则,种植适应本地气候、色彩鲜明亮丽的树种,构建“春花秋色”的林业生态格局。围绕创建全域5A级景区和“海上花岛”建设目标,以园林理念和手法造林,丰富林木色彩,提升景观效果。同时,将林地、绿地、湿地与河道、道路、民宅等有机串联,营造生态和景观绿道,增加步道、自行车道等,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市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
金山
化工地区建成生态屏障
上海化工区、上海石化等区域是本市石化化工产业主要聚集地。为推动这一地区绿色发展,自2015年起开展了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周边景观面貌,奉贤区、金山区开展了在周边主要道路、河道两侧、老宅基地等退出地块上生态廊道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近8000亩生态廊道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如新龙泉港(G15-浦卫公路)1000米宽防护林带、二工区G15(茸卫公路-省界)北侧1000米防护林带、南海公路二期防护林等,初步建立有害气体防御系统,减轻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和工作的环境质量,实现化工工业与居住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生态廊道主要功能为阻隔、疏导、吸收、吸附、稀释污染源,在树种的选择上,选用了适合本地生长的,对化工污染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净化功能的乡土树种,通过营造以乔木为主的异龄复层林,从而达到最佳的阻隔、吸收、吸附和稀释等防护效果,同时,林带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基础上,拟通过适当开挖沟通水系,建成具有森林、湿地效益相复合的生态屏障。
通讯员 王棚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