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除了实际的人际交往,这个时代更多的倾向转为,人在虚拟世界的自我展示和向外观望。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架构起我们日常作息的小环境,包罗众生相。
社交网络的种种好处,无需赘言。上海网红面包房的湮灭,一个女青年朝熊孩子身边的椅子踹上一脚……所有这些的传播都是以社交网络为起点,并且后者成为最热烈的发酵平台,最终到达传播的终点,形成不同的后果。
今天,我们说说社交网络的副作用,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早已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痛苦。
我们多多少少明白,人们不可能像他们在脸书、微信朋友圈上表现的那样成功、富有、聪慧、愉快,甚至美丽动人。但我们又无法避免地将自己内心生活与朋友们精心挑选的高光时刻作比较。在现实世界里,美国八卦小报《国家询问报》年销售额是《大西洋》月刊的三倍。但在脸书上,《大西洋》月刊受欢迎的程度是那份八卦小报的四五倍。美国人花在洗碗上的时间,大约是他们花在打高尔夫上的六倍。但是,根据推特的统计,称自己在打高尔夫的推文数目大约是称自己正在洗碗的两倍。又比如拉斯维加斯的经济型酒店“马戏团 马戏团”与豪华酒店“百乐宫”能容纳的人数,以及房间预订率相差无几,但在脸书上,入住百乐宫的人数大约是入住另外那家酒店的三倍。
躲在网络背后的人,精心选择自己的面目和属性,他所呈现的,是他希望这个世界看到的自己的模样。富足的、清高的、安逸的……主流价值观包裹下所令人艳羡的种种。他们,定下一种人设,演绎一派日常。
网络,或是考验一个人的修为,最被低估之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伪存真。所以当与别人的完美生活暗自比较而心生苦恼时,不妨去搜索引擎转转。那里,有更真实的,关于凡夫俗子的烦忧。又或者,选择性抽离,何必将自己缚在网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