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传统发明与节日进化
薛世君
  薛世君

  看到微信上的粽子广告,一股端午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最近微信上也广为流传一段善意提醒——端午节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所以不要微信祝亲人朋友快乐。当然,也听到不少“传统式微”、“洋节入侵”之类的慨叹。

  就拿端午节来说吧,诸如浴兰汤、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悬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之类名目繁多的习俗,似乎就剩下吃粽子和赛龙舟比较流行了,有人就叹息端午传统习俗日渐式微,节日味道变淡了,几乎成了“粽子节”。我倒觉得没必要因为这个而沮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反而是“传统”保持生命力的表现之一。

  还拿端午节来说,现在一说端午节就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楚国百姓荡舟江河寻找屈原,后来发展为龙舟赛;他们为保护屈原尸身拿米团投江喂食鱼虾,则变成了现在吃粽子的习惯。但是实际上,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之前。六朝以来,因为这天恰好是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人们仰慕屈原的才华横溢和品行高洁,便逐渐把它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这么说来,端午节的“屈原元素”还多少有点“穿凿附会”的意思,因为屈原的“明星”地位比较显赫才成了端午节的代言人。当然了,屈原或许不是端午节的真正源头,却一定是端午节最有生命力的故事。从这就可以看出,“传统”也是不断更新的,以前的人也没有因为端午节变成了“屈原节”而慨叹“传统式微”、“屈原入侵”,为什么到了今天节日出现点变化,就感觉“节将不节”了呢?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写过一本书叫《传统的发明》,他在考察了人们常以为是天经地义的几大欧洲传统以后指出,传统并不是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表面上久远的传统,其实只有很短暂的历史。现在的一些“传统”,有的也是这种情况。就拿现在的春节来说,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传统”也不过只有百年左右而已,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的正月初一过“元旦”,才是一种更久的“传统”。那现在的春节,扼杀“传统”了吗?

  有道是事随人变,顺时而迁,大家怎么过节,节日就成什么样子,老过法、新过法,老传统、新习俗,实在不该分什么优劣,只看民众接不接受、习不习惯,看生活的沉淀和岁月的选择。传统总是在不断地千变万化以适应时代,老传统式微了,自然会有新的传统被“发明”出来,说不定若干年后,端午节连粽子都不吃了,而是流行起另外一种习俗。未来流行哪种过节习俗还真说不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节日犹在——生活仍会继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扶贫攻坚·上海实践
   第A05版:扶贫攻坚·上海实践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科艺T台
   第A17版:科艺T台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旧手机回收知易行难
窗口
给孩子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
自寻苦恼
脑洞难开 裤洞好开
传统发明与节日进化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传统发明与节日进化 2017-05-24 2 2017年05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