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樱南移“花”而不实
甜樱桃,又名车厘子,起源于欧洲,最适应地中海气候。所以在我国山东、辽宁等地种植良好,河南、河北、甘肃等地也有种植。但是一到南方地区,由于冬季温暖湿润,故“北樱南移”往往“花”而不实。
长期以来,南方地区销售的甜樱桃主要来自国外进口或北方产地,“受到运输环节的影响,甜樱桃势必要早采摘,影响了甜度,增加了成本。”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张才喜教授说。
数十年科研结硕果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原上海农学院)就开始了甜樱桃的试栽,然而其“繁花散尽,空余无物”并伴有严重的涝害死树现象,引种工作迟迟未见起色。时至1998年,张才喜加入团队并重新扛起了破局甜樱桃南移的大旗。他通过甜樱桃授粉生物学的剖析,逐渐揭开了上海等南方冬季较温暖区域甜樱桃“花”而不实的症结所在,继而分别尝试从砧穗特点、休眠补偿和物理调控等,促进结实与平衡营养同生殖生长。
“除了教学科研,他其余时间都奔波在基地田头,为农技人员、农民做技术指导和培训。即使在新春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也每天早早换上水靴、拎起剪刀,奔忙于田间。”这是同事眼里的张教授。据了解,张才喜教授的足迹遍布沪、苏、浙、鲁、皖、桂、滇等多个省区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努力终于结出硕果,团队开展大规模优良品种、砧木引进工作,初步筛选出适栽南方暖地(新)品种30余个,并自主杂交培育苗木资源2000余份,极大丰富了现阶段国内甜樱桃品种名录,并促进了南方区域甜樱桃适栽品种的多样化。张才喜教授率领团队还积极尝试省力化高效栽培模式,并建成国内首个具有成型快、整形简易、省力省工的改良篱壁式栽培模式。
本土品种喜获丰收
如今,上海市民终于能够亲手摘下新鲜的果实,品尝“本土化车厘子”。贵族水果“车厘子”南移上海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一一被攻克,丰庄樱桃园有效承接交大科研成果后,其亩植111株,四年生单株实现平均结实7.5公斤左右。
“资金和技术是南方车厘子的种植障碍,品种、枕木、栽培方式、管理等环节都要一一攻克,所谓樱桃好吃树难栽。”张才喜教授说,“但是,我们本地种植的车厘子不仅新鲜香甜,因避雨栽培不打农药,食品安全得以保证,而且在价格上也具有竞争优势。”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