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下调了中国的信用评级,理由是它预期随着债务的上升,未来几年中国的财政实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它同时将对中国的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穆迪调整中国主权评级了。去年3月,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券评价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次日又将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和国企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其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政府将继续通过刺激政策维持经济增速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长期以来,西方评级机构把持着信用咨询市场的垄断地位。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分天下,一统江湖”。事实上,评级机构只是一个中介,并不涉及资产的买卖,而是由经济、法律、财务方面的专业人士组团,对主权国家及地区、各类债券、证券发行人等对象作出等级评定。打个通俗一点的比方,就像我们在网站上购物,看到的评价是一个道理。
据业内人士介绍,此次下调后,穆迪对中国的评级与惠誉达到一致。惠誉自2007年11月以来对中国的评级为A+,与穆迪的A1相当。标准普尔最近将中国的评级上调至AA-,相当于比穆迪的最新评级高一档。
无论是三家评级机构中的哪一家,他们的那套分析模型,都是根据西方经济发展规律总结而来的,直接套到中国经济身上并不一定合适。从炒作“外资撤离潮”,到下调中国主权评级,西方机构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实际上并不关心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而是更在乎这样的评级是否符合他们的商业利益。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被调降之后,离岸人民币短线跳水近70点触及6.89关口,美元兑离岸人民币刷新三个交易日高位至6.8900。就连海外的一些金融分析师都认为,“穆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估似乎过于悲观”。
不可否认,三家评级机构在业界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对于经济造成的波动也是非常可怕的。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标普等评级机构通过将充满“毒素”的抵押债券评为AAA级大赚一笔,全球经济损失达到数千亿美元。美国国会2010年曾通过新的议案,意在改革金融市场监管,要求银行减少对评级机构的依赖。
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国家和地区的评级过程中,必然会隐含一系列的假设,这些对于未来的猜测,有些是依托数据分析,但是有些也带着一定的目的。特别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评级中,更是有政治利益的驱动。事实上,海外机构对于中国经济的习惯性看空早已有之,除了缺乏动态和发展的眼光之外,我们更应该警惕其中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虽然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降,但财政收入从2009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财政收入15.9万亿元,财政资金实力雄厚。2017年一季度财政收入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保持较好增长态势。而且就经济增速而言,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2017年一季度增长6.9%,处于世界前列,不但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而且是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就经济总量而言,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仍将上升。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对于主权信用评级,我们需要的是客观看待,因为评级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取决于评级者的醉翁之意。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显然依据不足,但是我们对此也应该引起关注,警惕西方一些机构趁机“做空”与中国相关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