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是指,一些毕业生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旅游、在家陪父母以及继续等待机会自主创业等方式,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有关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约有9.8%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对于‘95后’而言,‘间隔年’的定义不止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他们更希望投身到国际化的支教、环保义工、医疗义工等公益行动中。”
——网络调研报告显示,“教育义工”成为大多数“95后”向往的间隔年方式,达到调查人群的76%,他们对就业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也更加青睐工作与兴趣相结合。
“社会经济发展为‘慢就业’提供了可能性,学生为追求个人的发展方向、兴趣和工作匹配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时间不就业不仅继续花费成本,更是对自己时间的浪费。”
——武汉科技大学就业办主任张会利认为,毕业生对专业不满意而“慢就业”可以理解,但同时该思考为何不在大学期间早做规划。
“互联网时代,职业地图是‘大航海模式’,这不同于原有结构清晰、层级明确的‘陆地模式’。‘大航海模式’突出个人的特质、价值和自我实现,更容易催生对个人奋斗成功的憧憬。”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王建鹏指出。在“95后”大学生的“职场偶像人物类型”排行榜中,“自我奋斗成功人士”位列首位。
“‘95后’的创业目光主要锁定在海淘、O2O、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创业项目,也有越来越多的‘95后’用学到的知识反哺家乡,探索农业创业。”
——QQ浏览器大数据发布了《95后迷之就业观》,指出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95后”,能够接受的创业成本在1万至5万元间。
“以往很少见到的美甲师、咖啡师、淘宝等出现在‘热门职位’这一栏中,面对‘95后’年轻人选择工作类型多元化的特点,一些招聘平台新增互联网相关的多类职位。”
——赶集网招聘发布的最受“95后”欢迎的职业Top10中,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职业偏好明显高于其他传统职业。
“对于现在95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其实是‘斜坡起步’,即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不需要再去考虑生存期问题,所以很多人就直接进入到发展期,更多地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媒体报道,“95后”更向往自由的工作及生活,创业、从事新媒体等更加自由且灵活的新兴职业,成了他们热衷的选择。
“新生代员工眼里的好雇主不再简单等同于高收入好福利,谁能引领人才们内心的价值取向和诉求,谁才是众望所归的好雇主。”
——调研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的理想工作中,有55.9%毕业生选择了“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其次才是“待遇好”和“行业/公司发展有潜力”。
“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95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高校教育的一个延伸,要克服贪图安逸的心理,主动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就业专家建议,应当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先建立短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