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修改《寻梦》
张洵澎第一次得见姚传芗是在1963年春。当时的张洵澎已经在言慧珠、朱传茗老师的亲自传承和指点下学会了全本《牡丹亭》。但朱传茗老师认为,《寻梦》一出演得最好的是久违舞台的姚传芗,因此建议张洵澎再去向姚老师“取经”。为此,张洵澎特地赶到杭州姚传芗家拜访。那一年,姚传芗亦不过四十刚出头,放在今天,正是演员在舞台上最成熟辉煌的时期。然而第一眼见到姚传芗老师,年轻的张洵澎很难将眼前这个面色青白、身形萧瑟的“老者”,与那个美丽妖娆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不过,印象中的姚传芗老师十分和善有修养,显得内向又见儒雅,待他给张洵澎说起戏来,尤其一双大眼睛,收放自如。张洵澎觉得,美哉!他,就是杜丽娘。
多年的战乱,令姚传芗不复当日风华,也令一出《寻梦》几成绝响,这一年,距离姚传芗在舞台上最后一次“寻梦”,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恍如隔世。那如梦如幻的故事,亦如历史的尘烟一般飘逝,而在姚老心中,《牡丹亭》、杜丽娘也几乎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在现实中重温的“梦”。因此,面对从上海赶来的昆曲青年演员、又是第一个登门求教《寻梦》的张洵澎,姚传芗的内心的激动并不比登门的学生来得少。他从“文本”说起,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将几十年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张洵澎。而张洵澎这一次“问道”,感受最深刻的还是所有传字辈老师们的昆曲如此规矩。朱传茗、姚传芗他们都一样,那一招一式、眼神收放、唱念干净,真是出自一个师祖之门。
1963年的这一次学戏,张洵澎从姚传芗那里传承最多的是“昆曲的规矩”,以及姚传芗老师表演上的特色——静。姚老师强调闺门旦的青春年龄和姿态,他口中不断强调“小女孩”的摸样,和朱传茗老师一再要求的“大小姐”神态,真是异曲同工,闺门旦讲究的是——孩子气、女人味。这种昆曲的规矩,闺门旦的特色,对于张洵澎之后的表演和教学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昆曲的一招一式都是经过几百年无数艺术家一点一地琢磨出来的,兰花指该怎么翘,闺门旦的眼神该怎么运用,都是有据可循的。”
1978年后,传统戏曲又迎来了一个春天。这一年,张洵澎已经38岁了,她不再是20多年前、扑闪着大眼睛问老师“杜丽娘为什么要想念春天”这样天真问题的懵懂少女了。生活的磨砺让她变得成熟,爱情、家庭的滋润,又让她浑身上下充满了迷人的“女人味”。如果说,20多年前,她眼中望出去的春天是自然界的桃红柳绿,那么此时,她心中所感受到的春天,更带了一份形而上的哲思。怀着这份憧憬,这一年,回到母校担任教师的她,得到了恩师姚传芗曾经因为胃癌而手术的消息,她马上又一次赶到了杭州姚传芗老师的家中,看望姚老师。言谈中,姚老师讲起了“《寻梦》可以复习复习”。当时的张洵澎,正想着是否可以让杜丽娘“舞”起来,于是就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姚老师,姚老师爽快地说:“好,改!”
第二年,张洵澎第三次来到杭州姚传芗老师家中,这次,她是带着自己已经丰富过的《寻梦》去给姚老师打分的。原来,姚传芗传授的《寻梦》,是最传统的表演方式,中规中矩,台上的杜丽娘以唱为主,舞蹈的成份比较少。而张洵澎觉得“载歌载舞”是昆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故事里的杜丽娘,虽然为封建礼教禁锢,性格中有压抑的一面,但毕竟是一个只有十六岁的贵族小姐,正处于青春、健美、朝气的状态,何况她之所以花园“寻梦”,就是因为她对于在那个与柳生相会的“梦”是留恋的,回忆起来时充满了甜蜜和幸福的。因此张洵澎向姚传芗建议,能否给杜丽娘多增加一些舞蹈的元素,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她稳重、含而不露,能给与杜丽娘激情、热情、奔放的另一面,这样既可以使舞台上的表演更有张力和可看性,也和后面的《离魂》形成更大的反差,“梦”的破裂会更有冲击力。张洵澎将自己对于《牡丹亭》、对于杜丽娘的理解一一告诉姚传芗老师,姚传芗老师也非常赞同张洵澎修改的思路,并帮助张洵澎一起分析人物,提供修改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