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南如画”寄托画者心性
吴南瑶
■ 陈彦百 《 三十分之一的秒的进退》170x450cm 布面油画 2016
■ 高连保 《旧日的笔记》 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16
■ 付胜辉 《时光荏苒》 120x110cm 布面油画 2016
■ 刘玉龙 《 历史的风景——江南》100x190cm 布面油画 2017
  ◆ 吴南瑶

  借江南的画意诗情来绘制具有中国气息的油画,这背后涉及到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的转换。由中国油画学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曾获文化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殊荣,并永久落户苏州的“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17)于上月末在苏州美术馆开幕。参展的194幅作品显示了中国人用西方油画来表现承载中国精神的江南主题所做的探索。

  长三角一带是油画最早引入中华之地。那水乡的倒影、水乡的诗性最早进入中国油画艺者的视野。如今近百年过去,油画的创造已成波澜,正如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那么,那种让生动的现象世界点亮内省自觉的我心的创造可有端倪?”

  江南是一种文化精神

  经过全国公开征集作品近6000幅,并由中国油画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开展两轮初选和终评,本次大展共评选出163件入选作品,其中包括10件颜文樑艺术奖获奖作品和20件颜文樑优秀奖获奖作品。此外,主办方特邀詹建俊、靳尚谊、许江、全山石、钟涵、闻立鹏、张祖英等30余位国内知名油画大家的作品参加展览,为两代油画家提供了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将“江南如画”定为征稿的命题,显然寄托了主办方意欲对江南文化与中国精神之间深刻联系的张扬。在这个命题中,江南已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江南,而是审美中的文化江南。

  往上追溯,江南的魅力始于远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次次的考古发现将江南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呈现于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的发掘和展示,不能不让人确信,远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了极其灿烂而又发达的文化,令世人耳目一新。江南先人们的创造使得长江成为了文化意义上另一条母亲河。中华民族为黄河文明自豪的同时,还有毫不逊色的长江文明。

  一方面,江南丰沛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绘画艺术所必需的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江南人品行中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糯性”,以及追求如白脂玉般“温润”的君子气质,恰恰应和着儒家的“君子如玉”伦理准则。传统书画方面,江南美景不仅入画,也孕育了许多本地的名家。无论是元四家、浙派、吴门画派,还是“扬州八怪”,都在美术史上成了极令人瞩目的流派。

  近代以降,江南与油画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上海美术图画院,1912年创立于上海,颜文樑创办的苏州私立美术学校诞生于1922年,1928年中国久负盛名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建立在杭州,徐悲鸿任美术系系主任的中央大学设在南京。从如此密集的美术教育布局,可以印证中国的油画艺术与江南的近代史是紧密相连的。

  文化的因子总是暗藏于某种“集体无意识”之中,由于江南文化的内核更多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宋元以后的文化特征,当画家拿起属于泊来品的油画棒来面对“江南”这个命题时,自然就不能简单地沿用西方的油画艺术的语言。

  “作为江南画家,题材实际上不是最重要的,在表现江南这个题材时,实是在体验江南文化,并且能否深刻地体现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在一种以东方精神意念为主导的艺术追求当中,我们回归到艺术最本质的存在,那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并且直指人心。”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指出。

  沧浪园林中的中国油画语言之道

  江南之美在水,在雾,在水墨一般的暮霭中,岸上和水中一样疏朗而静谧的镜像。从绘画语言上来说,江南似乎更适合用中国画水墨意蕴来加以表现。如何以欧洲血统的“油画味”来激活中国画家内在的“江南”基因?

  颜文樑艺术奖获奖艺术家之一刘玉龙笑言自己原本擅长的是“主题创作”,前一次获奖作品是《沸腾的船厂》,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火热景象。摒弃惯用的大开大阖的绘画语言,画家寻找着自己心中的江南。

  “有一次到周庄去,有一丝丝雨从天上飘下来,白日的喧嚣退尽,周围的灯火、建筑和仅有的小桥流水的声音让夜晚显得特别宁静。那个时候的周庄让我感受特别深。”刘玉龙说。

  事实上,早在1984年,画家陈逸飞即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系列以《故乡的回忆》为母题的油画,那些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以及江南的田园风光的作品,“将油画和中国传统水墨画手法相结合”,在美国展出时,引起了轰动。与前辈画家不同,刘玉龙用了彻头彻尾浓郁的暗调来表现周庄,“这一定是和那样一个夜晚,周庄留给我的印象有极大的关系。在我画的过程中,我回想到当时自己站在桥边时的心情:一种沉静,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孤独。我觉得那种感觉,或许是现在中国青年,或者说我们这些绘画的人,在一个激昂而又浮躁的时代,时不时应有的一种心态。”刘玉龙说。

  不论是1984,还是2017,毫无疑问,周庄始终被作为一种江南本地的典型的符号被画家关注着,这个符号一方面代表了江南水乡的历史,更多的也表达出一种文化的延续。以前,我们在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等前辈作品中感觉着江南基因的融汇,并印证着江南不仅很入画,而且也很入油画。然而,所有外在的、客观的表象对于画家而言只是某种素材,通过怎样的视觉图式和艺术语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审美感悟,才是画家永久的命题。

  90后的陈彦百凭借自己的作品《三十分之一的秒的进退》成为了最年轻的获奖画家。有意思的是,他的家乡并非江南,而是哈尔滨,最北的一个省会城市,粗犷而充满了工业化气质。古城苏州细腻而精致,成为了这个北方小伙灵感的源泉。在苏州的日子,他体会着小桥流水人家,截然不同于北方的城市布局和街道,并将这座被并置与古典与现代的交汇点上的城市带给自己的撞击融入了创作。在4.5米宽,2米高的画布上,他以很多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细节设置表现了一个非常琐碎、平常的生活场景,尽管图像和真实的图像并不能完全契合,但画面所呈现的状态和真实生活中人们挤地铁或者挤公交时呈现的气场又是符合的。90后画家以此表达了这一代人看待现实,看待生活的态度。

  “‘江南如画’油画展就是要把中国的油画邀约到江南园林的环抱中,从这里近距离地去回返和激活中国油画的根源性因素。要让这园林的精神进入到绘画中来,移步易景,巧于因借,简约宏美,逐步建构中国油画的语言之道。”许江说。

  艺术创作永远是自然、经典、媒介和心灵对话的结果。如果我们正视艺术对心灵和自然的塑形作用,就能理性地思考艺术与自然、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民族精神、艺术与世界精神等问题。相信这样的考量能有助于对艺术语言和创作论的研究,促进中国油画的发展,或者这即是“江南如画”展的意义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江南如画”寄托画者心性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25“江南如画”寄托画者心性 2017-06-03 2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