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艺术融合
近年来,三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实现了被业内专家称之为最有价值的小成本电影的数个“第一”:如《霸王别姬》是第一部获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的中国电影;第一部被邀请在美国杜比剧院作首映的非美国电影;第一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加州理工、UCLA正式收藏的中国电影;最短时间内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香港应邀举行首映式和系列放映的中国电影。
回顾近年来的拍摄实践,制作方最深的体会是:当代京剧电影的创作,必须坚守“京剧为本,电影为用”的原则,即既守住京剧艺术的根,又精心运用现代影视理念和手段展示好京剧艺术的魂,在国剧写意风格和电影写实特征中找到“美美与共”的交叉点、融合点。让整个电影在尊重京剧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扬己所长,打破一些“框框”,让怀旧和创新进行有魅力的链接,使之产生新的、更美的京剧吸引力和足够的传播性。
“忘记”舞台融入电影
运用3D等最新高科技数码技术,来呈现精彩的传统戏曲经典艺术,让观众领略到了京剧的国粹之美,也更贴近了当代年轻观众的观影兴趣和审美习惯。
在这几部京剧电影中,主创人员着重研究了高科技数码技术背景在拍摄中的运用,它多层次、多质感的舞台背景呈现(包括云、水、天的变化等),将一个固定不变、或单一平面的背景变成与表演区域有机融合的立体空间,从而“打开”了舞台,让拍摄者、表演者及观影者渐渐“忘记”舞台,融入电影。有不少“蒙太奇”实现了创新突破,如《霸王别姬》中的“风云突变”、《萧何月下追韩信》中“日月转换”、《曹操与杨修》中杨修被砍头的写意处理等,这些处理极具电影特征,而非简单舞台录像。这几部全是现场实拍的3D电影,实现了“纵向层次感”、举动“出屏”效果、甚至让一把京胡扑面而来。拍摄还强化侧光运用,以增强层层叠叠的层次感,凸显了3D的艺术效果。
这几部京剧电影采用的全是现场3D双机全程实拍(同时套拍2D版),这一创新的电影科技在2013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十分罕见,并前瞻性地运用了世界上刚诞生不久的全景声技术。为赶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团队夜以继日的学习、研究,以免“说时天下无敌,做时无能为力”。由此,这些被业界称为是中国首次3D全程实拍/全景声制作的系列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新纪录。
饱享戏曲神韵绝活
今天展映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是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先生十分钟爱的“头炮戏”(即每逢周先生系列演出的开场大戏),拍摄团队很有幸将其拍成了一部致敬的影片,它将以“最新打开的方式”再次展示麒派艺术的魅力,并传递了这部经典难能可贵的当代意义,给今天以投射、思考和震撼。
以虚拟表演为主的京剧和以写实表现为主的电影如何协调,这是拍摄戏曲电影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萧何月下追韩信》同样如此。一味的“虚”,会难倒不是戏迷的许多观众“摸不着头脑”;一味的“实”,则与京剧表演的“魂”不符,甚至会损害戏曲的韵味和想象。出路在哪?团队的选择是:京剧为本,电影为用,该虚必虚、该实才实,虚实与共、视听再造。
周信芳先生的这部经典名剧与《史记》记载颇为一致。它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更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刻划出了萧何、韩信与刘邦三个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如果说,《霸王别姬》是令人扼腕的悲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则是一波三折的喜剧。
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陈少云扮演的萧何让观众饱享了麒派艺术的神韵绝活,并从他刚健苍劲、抑扬顿挫的唱腔、念白和洒脱自如、绝招连连的身段表演中,刻划出萧何可亲、可敬、可贵的形象以及他对人才倾心、紧迫的渴求。影片紧紧抓住一个“追”字,通过萧何拜跪相迎、三次保荐、月下追赶、饥渴不顾、再跪相邀、辞官相逼等举动,表现了一个以家国为先、以人才为重的真正伯乐。
本报记者 俞亮鑫 摄影 刘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