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影响创造力
人类与机器的不同在于拥有情绪。为了判断情绪与创造力是否有联系,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从中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答案。
实验已证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创造力,而负面情绪是否也可以激发人的创新还未得到证实。“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当有一定压力时,员工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投入更大精力、更多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果。但是过大的压力会抑制员工的主动性,进而降低创造力。”经过对70多个心理学实验的分析,路琳教授的推测得到验证,“社会评价型压力与创新有倒U关系。压力低时,创造力是有提升的。但当压力超过极限值时,员工的创造力会降低。
创新兼顾新颖与实用
将创新或创造力细分开,其含有新颖和实用两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几十个访谈,路琳教授得到——人们在工作实践当中,“有用”和“新颖”是可以分开的概念。有些产品新颖性很高,实用性可能有点问题,比如电子书;有些产品新颖性较差但却很有用,比如自拍杆。路琳教授举例说:“给柯达带来致命一击的数码技术,恰恰产生在柯达的实验室里。柯达高层选择放弃采用新技术,保留原胶卷产业,最后导致柯达比其他企业在数码存储方面落后很多。”
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有趣又错综复杂,在追逐创造力的过程中,仅强调新颖,忽视实用,最后停留在一些泡沫性的奇思妙想,没有办法真正实现价值。相反,如果过于关注实用,追求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落地,就会错过最新的方向。
三方面着手实现平衡
路琳教授对如何平衡新颖和实用给出三点建议。首先是“起笔效应”,即在创新项目启动阶段,创新者收到的第一个信号将决定后面的创新方向,是偏向新颖为主还是实用为主。如果开始偏向新颖,即使中期追加实用性,也可及时转型,但对以实用性为最初偏好的团队却不适用。其次,企业可以依靠架构、流程的力量,把新颖性、实用性为主的员工分别组成团队,解决很难同时实现两种目的的问题。第三点建议是追求团队多元化、优势互补,把拥有新颖性导向和实用性导向的人聚合在一起。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