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底,沪上博物馆的数量约有125家之多,平均不到20万人就有一家。其中,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在海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在申城现有的博物馆中,私人博物馆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版图,甚至有两家直接进入了中国十大私人博物馆行列,可见上海并不缺乏私人博物馆培育的文化土壤。只是,私人博物馆的影响力远不及国有博物馆,参观的对象有的也演绎成以专业或比较热衷于此的观众为主。究其原因,深藏闺中无人知,“酒香”还怕巷子深,为此白白浪费了不少可贵的资源。真的有点可惜了!
在上海的私人博物馆里,不仅有诸如京剧艺术博物馆、壶具博物馆和茶叶博物馆,也有像类似于筷箸博物馆、打字机博物馆和微雕馆等,许多可列为冷门,甚至人们听都没有听说过。尽管这些私人博物馆多由个人或民间出资,且资金并不宽裕,却大都不以盈利为目的,或者干脆参观免费,公益性质十分突出,可还是因为知名度不高,参观者寥寥,产生的社会效益较为有限。不少珍贵藏品,在国内或已经失传,或难以寻觅,欣赏的价值不言而喻,却始终难以积聚大量人气。看来,“酒香不怕巷子深”,有时候也是不太灵光的。私人博物馆的发展困惑,由此可见一斑。
通常情况下,私人博物馆的选题主要集中于某一文化领域,专业性强,可汲取的专业知识多,其拥有的文化内涵也较为丰富,许多是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这类私人博物馆,尤其要在宣传上多做文章。这是由于私人博物馆的宣传渠道相对不畅,虽然有的私人博物馆已多少注意到这一问题,通过在媒体上发布一些宣传广告,以及自行印制部分宣传资料,然可以使用的资金非常有限,只能是“小打小闹”。二是私人博物馆的宣传手法相对“老套”,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传来扩大影响面,希冀以这种方式来增加人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的想象空间,常常被动多于主动。三是私人博物馆的宣传范围相对狭隘,发展规模较小,有时反而认为私人博物馆场地不大,资金缺乏,如果每天人流量过多,无力做好接待。也许正是因为各种被动或消极的应对策略,造成了私人博物馆“门可罗雀”现象的接连发生。
其实,对于主要还是由于人气不旺而出现的各种尴尬,是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以化解的。私人博物馆并不代表就没有“公”,比如部分馆的门票免费就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减轻观众文化支出压力的积极意义。仅从这方面着眼,私人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保管之地,它同时还有供观众参观研究的功能。如果失去了后面这一块,馆主希望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乃至与同好的交流就无从谈起,无形中也会有某种“失落感”。这一点,馆主想必是清楚的。否则,建立私人博物馆,花钱又占地方,就多少有点得不偿失。既然是一个“双赢”的谋划,那么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就显得尤为必要。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私人博物馆与观众的有序对接,应是建立在双方都有此类文化需求的基础之上,私人博物馆需要观众,观众也需要私人博物馆来完善自己的文化结构,二者的关系是鱼水关系。
如今申城的许多私人博物馆,所选择的题材和藏品在某一领域具有领先性,即使在国内也不落伍,甚至在国外也有一部分知音。如何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看来“酒香”还需多吆喝。有关方面可以通过公益性运行模式,免费为馆主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定期宣传。考虑到私人博物馆场地等因素,在有步骤重点推出的同时,还可同时刊登私人博物馆的预约电话。这样做既控制了每天的参观人数,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私人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其效果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