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七宝方糕、看皮影戏、学莘庄钩针编结、听昆曲讲座……昨日,上海古镇文化节于闵行区七宝古镇拉开序幕。无处不在的非遗仍在与今人分享古人的智慧。
给生活一些温度
在蒲溪广场上,非遗展台格外热闹,不少游客频频驻足拍照,有的直接和非遗传承人聊起来。“你身上这件衣服好看,手太巧了。”一位女游客直接摸了摸莘庄钩针编结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金龙华那件红色编织衫。金龙华满脸笑意,手中细细的钩针翻飞得更快了,一条紫色棉线渐渐变成了精致的镂空图案。在她身边摆放的都是一针一线钩出的连衣裙、旗袍、桌布、遮阳伞……有的素洁优雅,有的色彩绚丽。
据《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县志》等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法国天主教修女携带花边样品来到中国,在徐家汇圣母院内向女教徒传授编结技艺。此后随着沪杭铁路开通,编结手艺也传到了莘庄,这里的妇女曾通过编织手艺为家庭创收。闵行非遗办专家组组长张乃清介绍:“莘庄钩针编结技艺是一种东西融合艺术,既有西方风格,又有上海本地特色。”这几年,金龙华(见左图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复原了濒临失传的花型和针法,“我总结并创新出了52种针法,外面教材只有20多种针法,年轻人对于很多过去的针法都不知道了,比如绕籽针法,就是钩出来的东西像一粒籽一样的”。
给心灵一处安放
上海细刻市级传承人樊星涛正小心翼翼地摆放自己的微刻作品。桌子上象牙、石头材质的小物件琳琅满目。其中在图章大小的石头上创作的《李白·下江陵》《咏梅二首》,密密麻麻的微型书法字得靠放大镜才看得真切。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把自己的一幅国画《锦绣前程》刻到了比小拇指指甲盖还小得多的象牙上。记者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群山苍翠叠嶂,气象万千。“我完全盲刻。”他透露,“刻刀就是比普通刀子略小一些。上色用的毛笔需要特制,用水性颜料很小心地着色,只要涂差一点,就重新再来。”
70岁的他从年轻时就开始琢磨雕刻,拥有盲刻绝技的他更感念于细刻帮他对抗当下的浮躁。他认为,要做出好的上海细刻作品最大的挑战是作者的“心在哪里”。
给未来一个支撑
在老街上一处名为月水堂的老建筑中,昆剧艺术家董飞正与50余名听众分享“传统文化与艺术人生”的讲座。室外烈日炎炎,屋内清新幽雅。
作为一名80后的京昆演员,他曾主演坂东玉三郎·中日合作版昆曲《牡丹亭》,并不断尝试多方面的跨界创作与艺术创新。
或许他近期在圆明园皇家园林上演的实景版《牡丹亭》便能体现昆曲艺术对于他的影响。他回忆,昆曲和皇家园林结合源于偶然邂逅圆明园遗址中开得正艳的牡丹,“正如戏中唱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当时的场景与《惊梦》的气质完全吻合。而圆明园中的牡丹发自内心地盛放,这也像我们的昆曲,不论关注的人多与少,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静谧优雅”。在昆曲中,人们渐渐领悟很多事情无需刻意,顺应天地自然便好。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