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约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17年。他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即“武骑常侍”,因作《子虚赋》与《上林赋》受到汉武帝的赞赏。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出使巴蜀。上林苑是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据此可以推断,司马相如写《上林赋》的时间,在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35年之间。我国从域外大规模地引进物种物产的时间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因此,我断定,司马相如提到的“枇杷”和张骞出使的成果没有任何瓜葛;也可以说,在张骞出使前,枇杷就已经在中国栽种了。
那么琵琶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它最早见于汉末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学界认为,演奏这种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的演奏特点故名曰“批把”。原来,琵琶之名起源于“批”和“把”!
现在能够查到正式称为“琵琶”的时间,大约在魏晋时期。可见,“枇杷”走在“琵琶”之前是无疑的了。
那么,为什么“批把”后来又演变为“琵琶”了呢?北宋寇宗《本草衍义》说,枇杷由于“其叶,形如琵琶,故名”;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在其《花镜》一书中也说:“枇杷一名芦橘,树高一二丈,叶似琵琶,又如驴耳,背有淡黄毛……”他以为“叶似琵琶”,仍然有主张先琵琶而后枇杷的嫌疑。我倒是觉得,应该是“批把”因其形状很像枇杷叶子,从而借用了枇杷的字形和声音,成就了琵琶!
至于枇杷为什么又作芦橘?实在欲理还乱。
苏轼的名诗《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卢橘,乃是橘的一种,因其色黑(卢,黑色),故名。但在东坡诗中,卢橘并非是指橘子而是枇杷。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宋人朱新仲在《猗觉寮杂记》中说:“岭外以枇杷为卢橘。”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卢橘》说:“世人多用卢橘以称枇杷……唐王体诗裴庾注云:《广州记》:‘卢橘皮厚,大如柑,酢多,至夏熟。土人呼为‘壶橘’,又曰‘卢橘’。’”“皮厚,大如柑,酢(酸)多”,符合枇杷的特征吗?当然不是!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枇杷》批评道:“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
那么,苏东坡为什么会犯把卢橘当作枇杷那种低级错误呢?只有一种可能,他受了别人的误导。谁在误导他呢?两广地区的土著!
两广地区的土著把外乡人叫枇杷的东西叫做卢橘,正像闽人喜欢把桂圆叫做龙眼。说实在的,只不过他叫卢橘的东西不是你看到的卢橘那个样子而已。他归他叫,没你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