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作为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付建勋博士被引进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审慎的思考之后,他将自己的主要研究定位到高品质特殊钢的开发及品质提升方向,专注于高品质含硫特殊钢(非调质钢、齿轮钢、易切削钢)的开发。
付建勋说:“我国每年乘用车产量达2500万辆左右,但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钢厂的非调质钢、齿轮钢、易切削钢,只能在低档的农用车、农机、摩托车市场寻找生存空间,最关键的技术差距就是含硫特钢中硫化物的形态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导致钢的抗疲劳性能、易切削性能不佳。产品落后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实物水平还停留在发达国家二三十年前的控制水平。”
付建勋曾经主持了两期“镁氧化物冶金”冶炼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金属镁具有较好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镁与钢液反应后会生成细小、弥散的夹杂物,是氧化物冶金良好的形核剂。“在思考含硫钢夹杂物改质率低的问题时,逐渐产生了在精炼过程中微量添加镁钙对含硫钢中硫化物进行改质的想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夹杂物镁钙复合改质’的技术路线。”他说,含硫钢的镁钙复合改质技术,既保证了传统钙改质的优点,能够对钢中的氧化铝进行改质,并形成低熔点容易上浮的夹杂物;又增添了镁处理优势,生成细小、弥散的高熔点夹杂物,可成为硫化物析出的核心,进而形成更多的复合夹杂物。钢中的硫化物与细小弥散的氧化物的结合,有利于向“内硬外软”的复合夹杂物方向调控。
付建勋和他的团队针对不同钢厂的多种含硫特殊钢开展系统的冶炼及改质实验,验证氧化物对硫化物改质的可行性,摸索钙镁的最佳添加量与改质效果的联系,寻找含硫钢中夹杂物向“内部硬质氧化物质点、外部覆盖硫化物”调控的工艺控制条件。实验室冶炼及工业试验的效果显示,夹杂物改质率高达40%至50%,是传统钙改质路线的3到4倍,大幅改善了含硫钢的实物评级。历经四年磨砺,试验结果终于迈出实验室,开始工业推广。
目前,该技术先后申报11项发明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三项专利已获得授权,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专家们普遍认为,该技术的优势是不用添加设备、增加企业的负担,也不用改变原有的生产流程,仅需将原有的喂硅钙或纯钙包芯线,改为喂镁钙复合包芯线,优化工序顺序后即可达到显著效果。不额外增添钢厂成本负担前提下就能产生较好效果。可以说,这项创新技术为打破国外企业对我国高品质齿轮钢、非调质钢市场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