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退休三十年,已逾90岁的老人。如今,生活基本自理,闲暇时还能写一些文章,社区活动时还能上台作近两个小时的报告,还能和大家一起唱歌唱戏,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有人好奇问我:“孙老,您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都会笑着告诉他:“就一条,就是让自己经常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肯定有人会问:“究竟哪些算是良好的心态?”我想,那些积极、自强、明智、宽容、豁达、辩证的心态可以说是良好的。那么,不良好的心态又有哪些呢?诸如,消极、抑郁、恐惧、侥幸、埋怨、焦虑等,都可以算是我们要尽力消除的不良心态了。一句话“趋利避害”,说起来每个人都懂,但真要做起来,恐怕就不易了。
中国有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把摆在我们面前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全部看透想通,不钻牛角尖,确实难度很大。从小了说,它牵涉到每个人的自身修养、理论水平、生活经验;往大了讲,它牵涉到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每一道题都大有文章,非猛学苦练不能解开。在这里,我提供一条这么多年来自己摸索的经验,叫做“但凡遇到难事,近学钱伟长——自强不息;远学郑板桥——难得糊涂。”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和启发。
我在日常生活里还有个习惯,就是可以做到每晚入睡前,不带任何思想疙瘩上床,不带任何思想包袱过夜,使大脑始终保持松弛状态,头一靠上枕头,不到几分钟即可进入甜蜜的梦乡,并且一觉能够睡到天明。
我在1987年退休后,受聘参加上海地方志工作,十几年来,参与编修了两部铁路志,被方志馆永久收藏。修志告一段落后,正逢上我恩爱相依几十年的老伴不幸离世,在那些心情低落的日子里,是组织和亲朋好友给了我精神上的安慰,好不容易把我从悲痛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后来,看到我的心绪逐渐稳定开朗了,大家便鼓励我继续走向社会。我先后参加了大宁路街道老年协会和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从此,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让我兴趣大增,走上了“融入社区,颐养天年”的快乐人生大道,成为群众组织里的积极活跃分子。十几年来,我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凡是组织开展的活动,我都不请假缺席;凡是组织号召做的事,我都带头提前或按时完成。
我曾经工作过的铁路局有位书记,退下来后有一次开玩笑似的对我说:“进入社区后要把自己当做一个‘草民’。”我的理解,在社区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有职位高低的隔阂,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交心成为朋友。这些年来,区、街道、居委会对我长期参与社区活动,给了许多荣誉和鼓励,让我再次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憧憬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