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做一个好人
我们小时候只知道公公那里很好玩,别人看了觉得公公溺爱孩子,后来我们才意识到这是公公教育孩子的独特方法。长大后,常有人问我们公公是如何教育我们的,有没有教我们画画等等,实际上公公不相信从小进行严格训练对孩子有益。从他的自传里可以看到,他幼年丧父,从小自由玩耍自学成才,画画就是那时发展起来的爱好,他虽以漫画出名,但他的才能和成就远远不局限于漫画, 他认为小孩就是要多玩,发展自己的兴趣, 找到自己今后想做的事。一九三一年他在《旧话》一文里,写道:“故我的入师范学校是偶然的,我的学画也是偶然的,我的达到现在的生涯也是偶然的。”公公对教育的种种看法,从他的一系列论儿童和论教育的文章里充分地反映出来。公公提倡的教育方法,可算是“放羊式”吧,他只是给我们这些“小羊”提供了“肥沃的牧场”。我们的父母完全赞同公公的教育哲学,所以我们从小周围玩具书本成堆,从无任何规范的课程。
公公在《先器识而后文艺》一文中写道, 李叔同先生提倡“先器识而后文艺”, “译为现代话,大约是 ‘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更具体地说:‘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李先生当年向公公讲解这个观点时,曾使公公豁然大悟,觉得“胜读十年书”。从此公公不但深悟了人格和艺术的关联,并将这个观点推衍到不论做任何事,要做好都必须先做一个好人,因此他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我们做好人。做人要谦卑,要尊重他人,不论老少大小,职务高低,即使是扫地的或拉粪车的工人,我们均要尊重他们。
公公为人很是随和,他有一颗温暖而关怀他人的心。在我们家长期帮佣的英娥阿姨是公公婆婆从石门湾带来的,公公对她视为自家人,常常称赞她菜烧得可口好吃。英娥阿姨有高血压病,公公要她每天保证午睡休息,还时常关心她家人的状况,与自家亲戚一般对待。生活琐事他自己能做的,从不麻烦英娥阿姨去做。我们从未听到他对英娥阿姨说话提高过嗓门,对父母雇来照顾我们的其他阿姨们,公公也总是客客气气的。我们都是同时吃饭的,公公从来不允许我们先吃,佣人后吃。
他对外面的劳动人民也是以礼相待的,记得有一次南颖和公公坐三轮车外出,一路上公公与三轮车夫聊天,说着说着那三轮车夫觉得公公很眼熟,说在电视上看见过一个姓“丰”的有名画家,与公公长得像极了,然后他问公公会不会画画,公公和他风趣地打哈哈,最后当三轮车夫发现他车上载的正是这位画家时,高兴极了,说是真没想到遇上了这样有名的画家。到了目的地之后,他坚持不肯收公公的车费钱,可最后公公还是给了他钱,还多给了他一些,说是他拉车子不容易,那位三轮车夫还让公公签名留念。公公在《新年随笔》里详细地描述了他在一九六○年坐三轮车类似经历,他和蹬车人互相客气,最后还是靠一名警察帮忙才解决。公公和南颖外出时经常遇到陌生人认出他来,有人会上前来问: “你是丰子恺吗?”“你很像丰子恺。”公公每次都会和蔼地回答他们:“是的。”有人便要公公签名,也有人会说几句仰慕的话,公公都客客气气地回答他们。
公公与我们日常谈话时常用“好人”一词。南颖和公公去淮海中路上的艺工文具用品商店购物时,店里的营业员有时认出了公公就不让公公付款,说那是送给南颖的文具用品,公公当然不好意思接受,总要互相推让很久。有一次公公带南颖去陕西南路附近的食品店买糖果,恰好没带足够的钱付账,结果店里的营业员认出了公公,他们说是下次来再付就是了,最后,他们将糖果送到了公公家,公公十分感叹这样的“好人”。多年后我们看见他把这一段经历写入了《新的欢喜》之中。
通过日常生活中这类事情,公公以浅而易懂的形式,无形中教导了我们小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我们渐渐领悟出来,公公定义中的“好人”,是谦虚礼貌,尊重他人,能够信任别人,也被别人信任的人,与好人们交往会有“温暖”的感觉。公公关于“好人”的教育让我们日后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