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一定要读我的书
——怀念李毓珍(余振)先生
杨柏伟
  杨柏伟

  去嘉定采访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因为收工早,迅速撤离把家还,地铁站下,时间不过四点半,便拐进书店,东张西望,忽然从书架上发现一套《余振翻译文集》,是2014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定价将近五百,很贵,买不起!但是我还是拿出手机拍了两张书影。

  余振先生,以翻译俄苏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闻名于世。而他的本名李毓珍,知道的人要少得多,说起来李先生是我们辞海的老前辈,他是《辞海》语词分册的主编。改革开放后任教于华东师大中文系。

  屈指算来,我和李毓珍先生仅有三面之交。头一次是李先生的《棋经十三篇校注》出版后,他特地来辞书社送一本书给我的师父张成濂老师(前两年也过世了,我刚好出差,只能发一条微博表示悼念),张老师是《围棋词典》的责编之一,李先生只是走进我们文艺编辑室,和张老师聊了几句便告辞了,这书说实话张老师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毕竟签了他上款,我虽然艳羡却也没好意思跟师父讨。

  此后机缘凑巧让我有了登门求书的机会,那是我自告奋勇替我的恩师赵之云给李先生捎信,他俩是围棋史研究的知音,而李家和我家相距不远,我自然乐意跑腿。和李先生可谓一见如故,因为围棋史研究过于小众,见我这个后生尚可勉强做个谈话的对手,李先生自然要勉励一番,临别时如我所愿地得到了他的签名本,这个签名本李先生没有具名,只是写了“校注者”;而书上留有一些李先生细致校改的字迹。老辈学人的风范,晚辈望尘莫及。

  过不几日,在单位的楼梯口又遇见李先生,话没聊几句,只记得老人家握着我的手说:“你一定要读我的书!”虽然我终于还是没有成为棋史学者,而是三十年如一日地“总在编”,但李先生的书我是真的拜读了。

  二十一年前的八月七日,李先生(享年八十八岁)和我的恩师赵之云(享年五十五岁)这对忘年知音,竟然在同一日与世长辞,今日思之,仍感痛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殿堂·广告
   第A30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3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2版:广告/新民健康
秦岭重过料已迟
你一定要读我的书
从家乡到布鲁克林
导游撇下领队叫开车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书法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你一定要读我的书 2017-09-21 2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