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家乡到布鲁克林
姚安
  姚安

  看完电影《布鲁克林》,业余醉心于心理学的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用心理学的眼睛来看故事。

  年轻的爱尔兰姑娘艾莉丝与妈妈和姐姐相依为命。因为在家乡工作前景渺茫,漂洋过海前往美国布鲁克林讨生活。她的社会支持系统突然由最熟悉的亲朋好友,变为孤零零闯天下,强大的不适感,让艾莉丝敏感到他人的眼光几乎都带刺,无意的调侃却含沙射影,唯一的慰藉是大洋彼岸的一封家书,读着姐姐的信,泪如泉涌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释放了思乡情。

  不过,艾莉丝在千千万万个异乡客中还是幸运的,这不仅得益于她良好的品行和得体的举止,更重要的是,她在关键时刻总能碰到对的人,逐渐丰富了人际支持网络。比如从家乡到布鲁克林的轮渡上,她碰到了已融入美国社会的同乡女郎,古道热肠的她为初来乍到的艾莉丝指点迷津,迈出通往大城市的第一步;当思乡情绪泛滥以至于无法工作时,神父及时出现点醒她应将孤独无助的情绪转化为学习知识和发展事业的动力;当她在同乡舞会中遇到暖男托尼,犹豫是否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室友适时提供诚恳建议,并且帮助她在托尼家人面前树立良好形象;此外还有挑剔却不乏善意的房东太太和百货商店主管;当然,最重要的是托尼,他让艾莉丝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感觉。

  可惜好景不长,正当艾莉丝在布鲁克林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开始憧憬未来时,意外不期而至。曾一路庇护她成长的姐姐若丝因病猝死,令她肝肠寸断。不忍将母亲孤身一人留于悲伤中的她决定暂别男友,回乡安慰母亲。在1940年那样一个信息闭塞、两地间需要通信互动的时代,离别后的不确定感比现在要强烈得多。托尼为了内心的安全感,提出在艾莉丝离开前确定两人的婚姻关系。“既然愿意承诺,那么也就能结婚。”托尼的话确实让艾莉丝没有理由拒绝。

  可是,回乡后的日子,渐渐让艾莉丝乱了方寸,迷失了自我。从前一无所有的艾莉丝此行颇有衣锦还乡的意思:在大城市见过世面的她,仿佛多了一层光环,被人仰慕,受人尊崇,让她感觉良好。好朋友的婚礼让她不得不推迟回程,逐渐老去的母亲也让她放不下。希望艾莉丝永远留下来的母亲为她安排了不错的工作机会,并极力撮合她与本地乡绅吉姆,温柔善良的吉姆也确实让艾莉丝心生好感,不忍拒绝。家乡毕竟是太熟悉了,处处惹人眷恋;当然,她内心也有警惕,有抗拒,有纠结,有煎熬,但与眼前的温存亲切相比,远在布鲁克林的托尼,反而日渐模糊起来。

  多亏那位尖酸刻薄又多事的老女人、艾莉丝的前雇主凯莉。在她无意中得悉艾莉丝在布鲁克林的婚约,企图借此要挟她时,艾莉丝蓦然清醒:她已经回不来了!这里让她割舍不下的,和她的过去紧密相连;而布鲁克林,却是她的现在和将来,那是她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人生!坚定她抉择的,除了托尼,更重要的是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成长或许总要经历这种矛盾: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原生家庭,去彼岸构建自己的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不仅适合异乡客们,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殿堂·广告
   第A30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31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2版:广告/新民健康
秦岭重过料已迟
你一定要读我的书
从家乡到布鲁克林
导游撇下领队叫开车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书法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从家乡到布鲁克林 2017-09-21 2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