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的青少年迷上星空
郜阳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神秘、幻想、未来……谈起星空,这些关键词总会在我们脑海出现,而被称作“水兄”的施韡就是把这份奥秘带进我们身边的人。从大学老师到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在科普人的道路上继续追逐他的“星梦”。

  埋下爱好天文的种子

  1997年3月9日,漠河上演了壮观的日全食。身为上南中学天文爱好者俱乐部会员的施韡是当时上海观测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中科院院士叶叔华、上海天文台原副台长万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深奥的天文知识,并手把手指导施韡和他的同学们制定严谨的观测计划。这段“师徒情缘”为施韡点亮了新的世界。

  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后,施韡选择了留校,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普及天文知识。他带领学校的天文爱好者组建天文社团,指导上海12所高校的天文社团组成联盟共同发展,还在松江大学城开设《天文学基础》跨校选修课。施韡经常带学生去郊外观测流星雨等天象,并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做讲座,写科普文章。

  不满足当知识的搬运工

  2014年初,上海天文馆正式立项,一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 “星梦”成为了现实。“应当为这个项目做点什么”是当时施韡的心愿。为此,施韡放弃了当时校团委副书记的工作,毅然加入到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团队中。“过去我做的科普工作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当我成为职业科普人,我会尽我所能让更多青少年迷上星空,燃起探索宇宙的梦想。”

  施韡在天文科普的过程中已经收了几位“小徒弟”。上海实验学校的初三学生韩佳恒在学校创办了天文社,他还利用周末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原创天文科普文章。“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如果给予他们很好的引导,或许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在从“独乐乐”到“众乐乐”的路上,施韡还收获了一次星空中的“意外邂逅”。前不久,施韡首次通过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SP)发现一颗位于仙女座星系(M31)内的新星,并获得国外同行的光谱认证。

  普通人看的懂才有意义

  2015年,施韡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天文茶餐厅”,及时传播最新的发现,解读最热的天文话题。8月22日凌晨,一场横跨美国大陆的“超级日全食”吸引了不少天文爱好者,因故未能成行的他利用微信群、QQ群直播和解说了全过程。在施韡看来,科普需要更多一线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机构主动释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为只有让普通人能看懂,科普才有意义。”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参加科普活动或许同样可以增长知识,更能收获快乐。“上海科技馆招募和培养了一批小志愿者、小讲解员、小记者,他们原来是我们的忠实粉丝。”谈到未来上海天文馆的目标人群时,施韡说:“我们把天文馆的年龄门槛设置在3岁,因为天文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晦涩难懂。少儿时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及早的科学启蒙至关重要。”据施韡透露,上海天文馆建成后,将会推出面向低幼儿童的原创科学绘本。      见习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庆祝国庆 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庆祝国庆 上海新闻
   第A05版:庆祝国庆 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庆祝国庆 文娱新闻
   第A09版:庆祝国庆 文娱新闻
   第A10版:庆祝国庆 体育新闻
   第A11版:庆祝国庆 体育新闻
   第A12版:庆祝国庆特别报道 新民印象·目击
   第A13版:庆祝国庆特别报道 新民印象·目击
   第A14版:庆祝国庆特别报道 郊野大地
   第A15版:庆祝国庆特别报道 郊野大地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阅读/连载
   第A19版:旅游资讯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中国新闻
   第A23版:国际新闻
   第A24版:国际新闻
在上海 时时遇见科学 处处触碰科普
“白大褂”传播医学常识“很文艺”
让更多的青少年迷上星空
沙盘模型里的“中国智慧”
新民晚报新视界A06让更多的青少年迷上星空 2017-10-03 2 2017年10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