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是发明核心
这项最新的发明专利,是鲁守龙诸多发明中最简单的一项,但可惠及最多人。去年冬天,朋友聚会中聊到体检采血化验时一只手拿着棉球压迫采血点,有时压得太轻,出血点肿;压得太久,手指酸而无力;一不留神,棉花球还要掉地上……
鲁守龙听后想到一个办法,在一块小小的创可贴里增加一块有弹性的物质,贴在手臂上,根据压力原理,手臂伸直后自动绷紧,就可以止血。他很快找来材料动手制作样品,反复试验多次,最终确定了合适的材质、大小后,成功申报专利。
一项小小的发明,成本不足2元,鲁守龙希望可以尽快投入生产。
“人文”是发明内涵
鲁守龙退休前是海军411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接触的患者很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让他有颇多感悟。“我希望帮助他们减轻痛苦。”鲁守龙说,基于这点认识,自己从一名外科医生走向发明家之路。
在过去,晚期癌症病人常要忍受剧烈疼痛,不得不注射吗啡,但止痛时间短,弊端也不少。鲁守龙开展课题研究,查看大量资料,十多年间写下200万余字的材料和方案,最终发明出一种“脑室自控止痛装置”。这种装置类似于现在的“镇痛泵”,通过手术植入患者前额右侧头皮下,一管插入侧脑室,疼痛时只要在头皮上轻轻一按,一滴药就注入了脑室,即可止痛。一次注药使用70多天,药用光了,隔着头皮就能加。这是鲁守龙最具影响力的发明之一,荣获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各种荣誉,这个发明还传去了英法德美等国家。
鲁守龙治疗过的脑外伤患者很多。患者手术后头晕、头痛难以缓解,他主持研发了一种院内制剂“脑立神”,20多年来受惠病人达数万。如今,因种种原因,“脑立神”面临停产,前来找他开药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
在鲁守龙看来,自己的发明大多不是技术领先,而是人文情怀走在了前面。
“难题”是发明动力
目前他在做的一项工作,更是汇聚了一辈子的心血。
脑外伤的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我国为65%-90%,神经外科医生称它为当今医学的一大难题。“以往常规的方法是开颅手术,再缝合头皮,但脑外伤后必然颅内压增高,医生只能通过脱水办法来降低颅内压,效果并不理想。”鲁守龙大胆设想:假如可以开放颅腔,颅内压得到释放,伤者是否可以顺利地度过脑肿胀这关?
因风险极大,这个想法被认为是“异想天开”,不少同行专家都用一句“感染怎么办”轻而易举地把他的设想直接否定。鲁守龙并不气馁,他和同事自己出钱做动物实验,经过2年多的反复思索,形成一套完整的系列方案,克服了开放颅腔的感染问题。动物实验证明,开放减压的方法有效,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鲁守龙说,只要有一线机会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他都要把这项研究做到底。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