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黎明》取材于史实,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庆为时代背景,展示了一群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狱中面临酷刑的极端情况下,如何坚定信仰、坚守信念,最终壮烈牺牲并留给我党八条诤言(“狱中八条”)的历史事件。
源自真实
信念浇筑不朽
《浴火黎明》聚焦因上级领导刘国定叛变,而被抓获的中共邻水县县委书记范文华。他虽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却在得知上级领导刘国定叛变后,陷入彷徨。在同被抓获的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许志烨及邵林的争取下、在组织的召唤下,范文华最终重建信心、坚定信仰。
此剧最初拟以《红岩》中成岗的原型陈然为主人公,以《挺进报》的故事为主体。但看了100多集红岩烈士影视资料片、读了90多万字文字资料后,编剧李莉放弃原先计划,她被革命烈士遗留下来的2万多字篇幅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况的报告》所吸引,特别是第一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第六条“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作风问题”,让剧作家李莉决定不走“套路”,寻求突破与探索。最终成就了这部源自真实、复杂人物性格的作品。
去“脸谱化”
情感带动表演
剧中的范文华(傅希如饰),根据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创作,是全剧中备受考验和最具复杂性的一个人物。他虽经受住了敌人的拷打,但当得知上级刘国定的叛变后,一度迷失、颓丧。最终,在龙伢的离世、邵林的温暖、许志烨的感召以及党组织的温暖下,以坚如磐石的信仰抵挡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死守组织的秘密。
傅希如在塑造范文华的人物形象时打破程式局限,以情感带动表演,剧中有一半的场次,他几乎都在地板上表演,受刑后的摔倒、受指责时的蜷缩、愧疚时的下跪、昏迷后的抽搐、追寻光明的匍匐等。傅希如说:“传统戏里,很少会有角色需要表现惊愕、愤怒、坍塌,愧疚、后悔、惊惧、委屈、无地自容、纠结、感激、宁死不屈等种种心理过程。为避免‘脸谱化’,我在京剧程式化表演之外做了更多探索。”
该剧以上海京剧院80后优秀青年演员为主要阵容。除了傅希如勇挑大梁之外,杨扬、鲁肃、董洪松等青年演员的表现也是令人赞叹。杨扬为体现革命人物的英雄气魄,跨越了花旦的行当界限,首次尝试了用大嗓处理念白,在体现烈士精神的同时也散发着母性柔情。
简约舞台
凝重而又现代
此剧舞台呈现简约、灵动,“凝重并现代”整体基调贯穿全剧。空间展现中尤其强调“黎明前的黑暗”的特殊氛围。担任舞美及灯光设计的伊天夫表示:“我们试图用黑暗中的‘一线天’,让观者感受希望的曙光……”舞台上,渣滓洞环境被意象化的呈现,经过意象化加工的歌乐山背景也有体现,也带给观众沉重、压抑、残酷、阴森的感觉,比如铁窗的光影效果,展现了监狱的特定环境,却没有实景的铁窗道具,正是“此时无窗胜有窗”。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