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女儿给她出的主意,上网买。“她在小区里看到一个食行生鲜的冷藏柜,在网上订菜,第二天送到,除了绿叶菜,还能买肉买鸡,甚至有杀好的鱼。”张萍说的就是社区智慧微菜场。
打开“食行生鲜”APP,“上海-遵义精准扶贫高原特色菜专区”处于醒目位置,在这里市民可以买到黑长茄、虎皮椒、红线椒等特色蔬菜,每斤的价格更是只要两三元。从去年开始,本市与外省市蔬菜主产区建立紧密型产销合作关系,把蔬菜包装、统一标识、物流标准、全程追溯等现代管理经验延伸到产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海南等地建立了总面积达4万亩以上、10个规模化外延蔬菜基地,让老百姓“吃菜跟着纬度走”,夏淡、冬淡期间,本市蔬菜供应再添一道“放心锁”。
如今,社区智慧微菜场已经遍布本市除崇明以外的所有区,从两年前只有349家,发展到2016年8月底的916家,截至目前更增至1427个,到今年年底计划共开设1800个。社区智慧微菜场已经成为传统菜市场的有益补充。
从批发市场这根“主动脉”,到标准化菜市场、超市卖场等连接全身的经脉,再到深入社区的智慧微菜场等“毛细血管”,本市农产品供应的“任督二脉”已经打通。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25家,包括中心批发市场2家(已建1家,规划建设1家),区域性批发市场15家,专业批发市场8家,年交易量1200万吨,交易额约1000亿元。菜市场986家,其中标准化菜市场869家,年销售农产品650万吨,是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超市卖场2700家、生鲜配送企业40家、智慧微菜场1427家,已成为农产品零售的有益补充。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