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威斯密儿童医院走的路上,我远远就望见一幢白色建筑物的外墙上有两个“白衣人”。只见一“人”已爬上了屋顶,坐在屋顶边缘,另一“人”则紧紧抓住同伴垂下的绳索,奋力向上攀登。走至近处,向导保罗迎上前来,微笑着指了指那两个“白衣人”,告诉我这件雕塑作品的名字叫“登山者”,而“他们”的攀登就象征着和疾病斗争。
漫步在医院内,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墙面不仅漆成了令人愉悦的颜色,而且还悬挂着五彩缤纷的美术作品,花园里、走廊上摆放着各式雕塑和艺术装置,其中不仅有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卡通模型,也有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艺术品。这些作品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气,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不经意间往窗外一瞥,只见花园里立着几尊周身彩绘的牛的雕塑;将目光收回,往前没走几步,便是一人多高的萌萌的“小黄人”模型;紧接着又迎头遇到神气威猛的“巴斯光年”(动画《玩具总动员》的主人公)。如果不告诉我这里是医院,我真会以为置身于一座美术馆。
见我不时发出赞叹,保罗面露得意之色:“我们医院可是一家正式注册的艺术馆哦!上千件艺术品来自民间基金会和著名艺术家的捐赠,还有一些是出自孩子们之手。”说着,他把我带到一幅肖像油画面前,只见绿叶丛中站着一位身材清瘦、两鬓灰白、华人面孔的男子,身着白衣灰裤,面带微笑,目视远方。保罗充满敬意地介绍道,画中人物就是医院的前院长余森美。医院于1995年从悉尼的内城搬迁至此,是他主导了新址的建设和医院的搬迁。余院长不仅是杰出的儿科医生,还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他相信艺术有助于治愈身体和心灵的创伤,这种理念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建筑设计和装饰风格。
余森美院长的经历也很传奇:他出生于南京,“南京大屠杀”前夜,母亲把两岁的他和姐姐藏在洗衣篮里运出来,辗转来到澳大利亚投奔亲戚。在悉尼落地生根的他不仅成为出色的儿科专家,还成了悉尼“三甲”医院的“一把手”,并于1996年当选“澳大利亚年度人物”,是该奖项自1960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
保罗带我来到医院内庭的一座花园,只见崖壁假山,飞瀑流泉,下有清池小桥,朱鱼翠藻,柳丝婆娑,波影浮动。沿石板曲径,行至另一处假山,嶙峋山石之上,有亭翼然;绿竹掩映之间,飞檐翘角;拾级登高,是一座红柱金瓦的六角亭,门梁上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喜鹊牡丹,座椅是传统的“美人靠”——在异国见此景备感亲切。
保罗说:花园是华裔医生协会应余院长之请建造的。设计者是一位著名的华裔建筑师,设计时还充分考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假山的石头也是从广州运来的。医院有大小花园35处,中国花园是最受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欢迎的地方,此处宁静的氛围和优美的风景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审美所带来的疗愈静心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