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频道的《国家记忆》栏目,近期推出一组“军歌的记忆”的访谈纪实节目,分别讲述了八路军、新四军军歌的前世今生和《长征组歌》的始末。
1965年初,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在周总理的指示和亲自关心下,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根据时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将军的《长征组诗》,创作排演成一部交响大合唱《长征组歌》,并明确要求这部作品需具有:“革命性、民族性和大众性”。
体验生活,重走长征路
受命后,战友歌舞团的全团人员,是群情激昂,个个跃跃欲试。并竭其所能地派出以团长晨耕及生茂、唐诃和李遇秋为最强阵容的作曲家队伍。旋即就去体验生活,重走长征路。
在历时三个多月的下生活采风中,为了能用音乐,更真实地展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那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四位军旅作曲家一同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风餐露宿。见证了茫茫草原、皑皑雪山。也历经了滚滚大渡河、滔滔金沙江、凶险的腊子口和令人胆寒的泸定桥等等……前后跨越了十一个省区,从而亲自体验并感受到当年红军那种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
回京后,这四位主创人员在向团艺委会,汇报了采风的成果和创作的主要构想后,就马不停蹄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多年来,这些作曲家谱写了《真是乐死人》《马儿啊你慢些走》《看见你们格外亲》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且流传甚广。
《长征组歌》的十首新作,经过四位作曲家各自精心的构思、布局后,很快就完成了初稿。而后又汇总在一起,大家集中对每一首新作评头品足,反复推敲修改。对每个乐句、乐段的转承启合,行腔用意,甚至每个音符的运用,都不断地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就这样多次易稿后才定型,最终由周总理及有关领导一同审定后通过。
《长征组歌》中的十首作品,样式新颖、风格各异,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浓郁。有男女声独唱、领唱,有女声二重唱,男声二重唱等演唱形式。其中,好多作品是根据本团歌唱家的嗓音和声线特点,量身定做的。比如:贾世骏的《过雪山草地》,马国光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马玉涛的《报喜》等等。但在有些作品中,也大胆起用团里的多名歌坛新人。
在遴选《长征组歌》第三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的演员时,曲作者生茂、导演韩荣石和指挥唐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年仅19岁的女高音耿莲凤。当时,她虽然从未在舞台上担当过重任,但大家认为:小耿的音乐感觉好,音色漂亮,舞台形象靓丽,未来有很大的潜能。因为第三曲是女声二重唱,因此,根据耿莲凤的嗓音特点,又选定了比她大一岁的次女高音杨亦然一同加盟。
在《长征组歌》正式排练前,团里除了发放歌谱给大家熟悉外,首先让全体演职人员,大量地学习关于“长征”的革命回忆录。并请来参加长征的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组歌的词作者肖华等老红军作报告,还规定每人要写多篇的心得体会……耿莲凤第一次担纲如此的重任,不免有些诚惶诚恐。因此,她专门请此曲的作者生茂,为自己开小灶,帮助自己一字一句地处理作品,直至得到所有主创人员的认可。
优美旋律,从此传播开
经过全团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长征组歌》如期在当年的“八一”建军节成功首演。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在京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出席聆听。
音乐会上,在舞台背景蓝天、白云、毛主席像和遵义会议旧址的映衬下,甜美圆润的歌声似乎从远处飞来。“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这首歌曲清新优美又隽永的旋律,带有贵州一带的民歌风味。耿莲凤演唱的此曲,虽莺啼初试,却令满场动容,好评如潮。在音乐会结束后,周总理对耿莲凤说:“小耿,你的三曲唱得不错。遵义会议很重要,演唱时,你的眼睛要发亮、发光,要笑起来。因为中国革命看到了希望。”总理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耿莲凤的心灵。打那后,她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演唱也更自信,有更高的要求了。
马国光演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是歌颂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了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打了第一场大胜仗。当时,红军面临数倍于自己围追堵截的敌人,毛主席展示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这首作品的旋律,既诙谐幽默,又充满着必胜的信念和自豪。马国光打着快板,边唱边演,把红军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为歌曲朗朗上口,易学易唱,其主旋律当即就被听众牢记。
而马玉涛演唱的《报喜》,更是回肠荡气。整首作品洋溢着红军胜利会师后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和无比的喜悦。马玉涛的歌声激情澎湃、一气呵成,令全场观众热血沸腾。
但《长征组歌》中,最令人难忘的当数第六曲《过雪山草地》。《过雪山草地》先用了一大段音乐,展现了红军爬雪山时生死搏斗的场面。并配合大合唱队的一组组造型,使红军的英雄形象,巍然屹立在绵延的茫茫雪山上。这时,随着音乐的激烈进行,忽然场景转换,天幕上雪山隐没,出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苍茫沼泽草地,乌云把天穹压得很低。夜幕下,草地上,点点篝火,风雪交加,红军伤病饥寒。在这绝望中,跟着党中央走出草地,就是胜利。
这时,舞台上一切都静了下来,每个红军指战员似乎都在思考,浮想联翩。此刻,贾世骏用时而不徐不疾,时而又激昂高亢的情真意切的歌声,来表现红军在危困中看到希望,在死亡中萌生着永生,在黑暗中闪现着曙光的这种真挚情感。贾世骏把这一大段唱腔,演绎得既悲壮威武又英勇豪迈。贾世骏火一样的激情,金属般的嗓音,还有舍我其谁的气势,给作品增色不少。他的演唱从思绪切入,伴随着音乐旋律的不断发展,歌声逐渐和合唱队饰演的红军队伍的声音融为一体,在追求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贾世骏的演唱,为表现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为理想而战而牺牲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精神,始终突出了一个“情”字。整首作品,“以情带声”又“以声传情”,把音乐语境、歌唱技巧和表演风范,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贾世骏的演唱气贯长虹,歌声穿透了人们的灵魂,把形式与内容,技巧与情感,结合得几近完美无缺。
在《长征组歌》作品中,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最喜欢这首《过雪山草地》,在很多外交场合的间隙,只要有贾世骏在场,周总理总要他教唱此曲。即使在外事出访的飞行途中,也乐此不疲。
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旷世巨作《长征组歌》,自面世后,在京连演连满40多场。不久,又开始赴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巡演。但仍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热望。于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把舞台上的《长征组歌》搬上银幕,拍成音乐艺术片,向全国播映。从此,《长征组歌》不朽的优美旋律,就不胫而走,一直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激荡。
《长征组歌》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它曾深刻影响过几代中国人。如今再次打开这封存的记忆,仍让人感受到这岁月的吟唱和永远的长征精神。
(摘自《上海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