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放下,宽恕
在一场农村常见的酒后争斗中,庄稼汉郑德富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但他接下去的选择太不寻常——他竟然向法官求情,争取留加害者一命好给他爹养老送终。
主审法官说,她审过许多类似案件,一般会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一命偿一命,你给什么我都不要,就要你死;另一种,如果经济补偿到位,就接受现实。但是郑德富两样都没选,他选的是原谅。
虽然人类有了这么漫长的演进历史,但以血还血、以命抵命仍是绝大多数人的本能,它甚至积攒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但也有人不这样做。2000年,常驻江苏的一家德国公司副总经理普方一家四口在家里被灭门,凶手是4个打工的年轻人。罪行已经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法院也已经做出相应判决。但是没想到,从德国赶过来的普方母亲,却向法院求情免他们一死,因为她了解到是贫穷让这4个年轻人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误入歧途。事情发展至此已经超出人们的观念,接下去更让人没有料到。这位德国老太太动员驻江苏德国企业发起了一个普方基金会,这笔钱用来资助杀她儿子的那4个人家乡的贫困儿童读书,当年据说资助了500个孩子。这个故事当时给了中国人很大震动,但也只是震动,因为普方老太太跟我们有太多不同:她来自发达国家;她也许有宗教信仰;她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些因素使我们除了发自内心的触动和对她的尊敬外,并没有留下太多。
不报仇,而是报之以宽容和爱,通常会被认为与宗教信仰、良好教养密不可分。但是,在庄稼汉郑德富身上,这种逻辑没有成立。
郑德富是个一辈子都在经历苦难的中年人。孩子6岁时丧妻,中途又背井离乡娶了一个带着两个女孩的寡妇,没多久续弦妻子因病去世,他一人带大三个孩子,两个继女成年后与他断绝关系,收回了母亲的房子和地。第二次续弦倒是一切安好,但安稳日子没过几天又失去儿子。他平日不读书,如果不结怨不记仇,他又怎么样去释放内心里的苦闷呢?
老郑的选择是放下,是宽容。
出事后,加害人的父亲老尤上老郑家谢罪,老人心里发怵,硬着头皮坐下后,没想到听到的却是一句:“这也不怪你,也不是你让孩子拿刀扎我孩子的。”老尤听着眼泪就下来了,心如刀绞、无地自容,他宁愿老郑上来就骂就打,那样最起码还能还上些什么,可他说了这句话,就彻底没什么可还了。“他要是能活着出来,”老尤说,“让他给你养老。”就这么一句话,两家之间本应深不见底的沟壑,合上了。
加害者在法庭上听到法官说被害人的父亲为他求情,当庭冲着老郑磕了三个响头。死,也许会让他解脱,但他被受害人的父亲救了命。他的余生就只剩一件事——赎罪。
作为一个老庄稼汉,郑德富懂得土地:你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人心也是一块地,你种了仇恨,它会生根发芽,等你意识到它压得人喘不上气时,它已经有了生命,开始控制你了。
老郑一辈子善良、要强,但也要强得务实。当年他带着儿子从张家口老家倒插门到这个村,是寄人篱下,男人依附于女人,村里人没少说闲话。但老郑没往心里去,把日子过好才要紧。两个继女把他轰出家门,他没争吵甚至没吭声,收拾铺盖卷走人,他知道跟那种不懂道理的人争执没用,即便争回来心里也不会好受。整个村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用老郑说一句话,村里人都指责那两个女儿忘恩负义,觉得老郑是条汉子。老郑没争,但获得的更多。
这事给了他很大启发。当遭了一辈子罪的郑德富失去儿子,他也随之掉到人生的谷底,他像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赤条条了无牵挂。也许在这时,他又想到了那次放下的经历;也许在这个什么都失去的时候,人会一下子解脱甚至升华。老郑决定不在心里埋下仇恨,他不想在巨大的痛苦和仇恨中度过余生。
放下、谅解、宽恕,比怀恨在心艰难得多。而一旦做到,显示出的力量远非仇恨能及。说到底,宽恕这种品质,与宗教信仰、教育水平、权势财富都没太大关系,它是一种生活智慧。因为很少人能做到,所以显得异常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