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们决不投降
1940年6月4日晚,人们从广播里听到了首相丘吉尔当天早些时候在下议院的报告。这份报告没有逃避现实。丘吉尔提及,前有北部的德国装甲师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英军、法军和比利时军队,后有德军如“黑压压的兽群”一般的追兵。他提到军队的伤亡人数,提到无可计数的武器装备自此丢失。他承认,谢天谢地的是军队的成功撤离没有让英国忘记“在法国和比利时发生的其实是一场损失惨重的军事灾难”。
但丘吉尔同样说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场通过勇气、毅力、严明的纪律、完美的后勤、资源、技能、不可战胜的忠诚,来实现的救赎奇迹”。如果我们战败了都能如此,他不就是在暗示,我们能够成功么?接下来,他说他对英国有信心,面对德国的侵略,英国必能守卫每一寸土地,屹立不倒:
我们会在海上浴血奋战,我们会以日渐高昂的信心与日渐壮大的空军浴血奋战,无论付出何种代价,我们必将守卫我们的岛屿。我们会在海滩上作战,会在敌人的登陆之地作战,我们会在田野和街巷里决一死战,我们会在山岭中与敌人死战到底,我们绝不投降……
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在英国激起了广泛回响,也暗示了英国前途艰险。在街巷和山岭中作战意味着德军可能登陆英国本土,英国将不得不展开游击战。除了这些,丘吉尔也暗示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这不仅是在安抚英国人民,也是在向美国传递信息。丘吉尔说,我们会守住前线,直到你们与我们并肩作战。但请不要让我们等太久……
伦敦青年琼·西曼记得自己听闻敦刻尔克的败绩后惶惶不安。但当她听见丘吉尔的演讲,她的心态变了:“人们诽谤丘吉尔时,我总是说:‘是啊,但他让我不再害怕了!’”服役于英国皇家陆军勤务部队的乔治·普顿,刚从敦刻尔克死里逃生。虽然他无法认同丘吉尔对大撤退的观点,但当他听见首相的演说,他知道这是“一流的政治宣传”。
6月5日晚上,另一则BBC广播让英国举国沸腾。小说家、剧作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在新闻后发表了一则谈话。它比丘吉尔的演讲更平易近人,就像和朋友一起坐在沙龙酒吧喝酒后的闲谈。他用约克郡口音嘲笑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典型的英国作风:必须在覆水难收前挽回滔天大错。他嘲笑德国人:他们可能没犯几个错,但也没能成就伟业。“他们什么都不是。”他说,“连让世界想象的空间都没有。”他眼中的英国人非常可爱、荒诞,又不切实际,这让他的思想更加温暖。他用“最英国”的角度看待整个事件:快乐的小汽船依着召唤,离开筑着沙堡和有着薄荷味的石头的海边,进入遍布水雷和机关枪的恐怖世界。有些小汽船沉了,但他们自此永垂不朽:“而当我们的曾孙子、曾孙女,听见这场战争如何由撤退开始,最终走向胜利,获得无上的荣光时,或许也会明白,这些小小的假日汽船曾头也不回地驶向地狱,然后带着胜利返航。”
大部分英国民众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如何看待大撤退两周后新上映的戏剧揭露出来。由迈克尔·雷德格瑞夫主演的《雷霆岩石》在肯辛顿的邻里剧院上映。这部戏剧的作者罗伯特·阿德里称它是一部写给绝望之人的故事——很快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部戏剧如此流行,以至于英国财政部也愿意秘密给它资助。
剧情围绕一名记者展开,现代社会让他梦想破灭,他回到美国湖边的灯塔,开始隐居。在那里,他遇见一个世纪前为避祸而西逃的人们的鬼魂,他们有男有女,都在逃避自己时代的问题,最后都在湖中淹死。故事的主题在这位记者和鬼魂的对话中逐渐清晰:他们应该直面自己时代的问题,记者自己也不例外。最终,记者下定决心离开灯塔,重新回到战时的纷争之中。落幕前的一段独白里,他详细阐释了这个与现代观众息息相关的命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一天战火终将平息,投身战场,就是为了终结战争……我们注定要在旧的混乱中创造新的秩序……在新世界里,压迫、失业、饥荒和战争,都将和灭绝的瘟疫一样不复存在。这就是我们为之而战、为之奋斗的原因……我们不是为战而战,而是为了从旧世界里建出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