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买家不仅要‘拼手速’,还要‘考脑力’。”
——媒体报道,淘宝官方给出的“双十一”攻略里,促销节期间各种名目的活动就有14种;京东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购,且多以10至30元定金为主,以1.5至3倍翻倍;苏宁易购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赚红包。
“‘双十一’营造了国内一年一度的‘消费狂欢’,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全球。但在国内市场,其中违法违规行为多有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网购的生态环境,需要‘剁手族’们擦亮眼睛。”
——浙江大学教授金雪军认为。
“‘双十一’后一个月内是消费投诉高峰期,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同比上年增长18.60%,2016年同比上年增长26.27%。”
——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于近日公布统计显示。
“预售模式出现,较好地解决了‘双十一’当天由于流量过大导致的系统瘫痪,但是消费者可能会遭遇‘定金’和‘订金’的问题,一般来说定金不退,订金能退。”
——业内人士指出,各平台对于“双十一”规则的设置应当公开、透明,并且有特殊说明,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解释,由于一些品牌的货品在“线上线下”仍未完全打通,存在电商专供款“价低降质”。
“《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销售、附赠的商品,应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不得销售、附赠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不得因促销降低商品质量。”
——浙江政法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巫琼妮表示,不少网友买过“买一赠一”的商品,但却被告知赠品不能享受常规售后服务。
“某款女装平时的网络售价为200元,标示原价为300元,在‘双十一’前商家突然将原价标示为390元,活动为打五折,实际销售价格为195元,比平常售价只低5元。
——广东一位卖家坦言,先涨后打折成“潜规则”,为制造低价,不少商家会采取先涨价后降价的方式。
“在‘双十一’这样的促销节点,消费者需特别注意网购过程中的流程和细则。如果遇到网购商品或服务质量等问题,可通过协商、寻求工商部门或其他第三方维权机构帮助,遇到网购欺诈的应及时举报维权。”
——针对网购仍存在防不胜防的消费陷阱,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周辉建议。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一些平台的自律也逐步跟上,消费者的素养不断提高,消费逐渐回归理性,多重因素促使网购环境已经开始向好。”
——专家认为,治理网购乱象仍需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在做大“增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质”。
本栏编辑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