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巴基斯坦海军“赛伊夫”号护卫舰,在舰长沙赫扎德·伊克巴尔上校率领下,抵靠吴淞某军港,对上海进行了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这是“赛伊夫”号第一次访问上海,也是巴基斯坦海军舰艇第8次访问申城。
巧合的是,“赛伊夫”号导弹护卫舰,是巴基斯坦向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订购的4条3000吨级多用途护卫舰之一,2009年7月30日由中方交付巴基斯坦海军入役。因此,“赛伊夫”这次访沪,也是“回娘家”。
而32年前的1985年11月16日,中国海军军舰第一次正式出访,也是从上海吴淞某军港出发的,首个出访目的地也是巴基斯坦。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今迈步向深蓝。伴随着我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步伐,如今的人民海军,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已成为常态,非战争军事行动呈现舰艇出访、远洋护航、撤侨护侨、医疗援助、联合军演等“多重奏”。但当年海军的首次出访航程并不“顺风顺水”。近日在沪举行的一次人民海军首次出访32周年纪念活动中,亲历者或亲历者的家属,揭秘了驶向深蓝的“首秀”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片段,以及人民海军舰艇从上海首次出访经历的惊心动魄的险境和创造的数个“第一”。
首次停靠异国军港
查阅1985年11月17日的《解放军报》,可以在一版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本报上海11月16日电,记者李鞍明报道:由海军132导弹驱逐舰、X615远洋油水综合补给舰组成的海军编队,今天中午驶离吴淞码头,应邀赴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我海军舰只第一次正式出访。
时间回到1985年11月16日上午,上海吴淞某军港。港内彩旗招展,鲜花吐艳;码头旁,战舰列阵,军旗猎猎。13号码头,由海军132导弹驱逐舰、X615远洋油水综合补给舰组成的出访编队官兵,雄姿英发,精神抖擞,在舰舷整齐列队,等待着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11时25分,编队司令员聂奎聚宣布命令:海军友好访问编队启航!话音刚落,X615舰一声长笛,两舰解缆启航。由此,拉开了人民海军首次出访的序幕,也由此开启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的多个首次。
从1985年11月16日出发,到1986年1月19日返回吴淞,此次出访历时65天,先后停靠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3个港口。
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停靠的港口不算多,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当时看来,都是了不起的大事,这是人民海军的军舰首次停靠异国军港。
巴基斯坦是编队访问的第一站。12月5日,编队抵达卡拉奇港港外锚地,因为要进行与巴基斯坦海军对接泊位、相关活动安排等事宜,2艘舰艇一直在港外抛锚,直到12月7日起锚赶往会合点。12月8日一大早,巴方派出2艘驱逐舰、2艘猎潜艇护航,编队驶入卡拉奇港,途中,双方舰艇各鸣21响礼炮,表示敬意。
军舰在卡拉奇港停靠了5天,官兵们先后参观了巴海军司令部、士官训练中心、巴海军学院、巡洋舰、国立博物馆等。巴基斯坦对中国海军同行的到来非常重视,专门为中国海军举办了一场富有民族特色的晚会。
12月17日,舰艇抵达科伦坡港外抛锚,第二天正式靠泊伊丽莎白码头。在当年亲历者的回忆中,到访斯里兰卡使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组织去斯里兰卡中部古都、圣城康提游览,蜚声中外的佛牙寺便在其中。
离开科伦坡港,编队便开启了收官之访,前往孟加拉国吉大港。12月25日,编队在孟加拉国海军P811号猎潜艇引导下,在吉大港外抛锚,26日上午进港。在吉大港停泊了5天,官兵们游览了市容,参加了各项外事活动,也得到了较好的休整。12月30日,编队踏上回国航程。
首次进入了印度洋
1985年11月29日,当上海外滩的钟声敲响5下的时候,编队的舰钟指向了3,下午3时,达卡时间。中国海军的历史,永远记下了这个时刻。
X615舰直升机平台上挂起了一条红底白字横幅,是时任东海舰队宣传部副部长童世平书写并制作的:1985年11月29日我海军军舰首次进入印度洋。
除了值更人员,所有人都到甲板集合,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都说军舰是流动的国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的军舰,即将首次进入印度洋。
自16世纪起,印度洋地区便沦为某些国家的“内湖”,此时此刻,印度洋可以见证,中国海军军舰作为和平使者,为着和平而来。
当地时间下午3时30分,海军友好访问编队在印度洋举行了阅舰式,132舰以24节航速从指挥舰X615舰左舷通过,接受检阅。
舰艏卷起千堆雪,舰艉翻滚万重浪。威武的战舰,犹如钢铁骏马,在波涛滚滚的印度洋,留下了壮美的航迹。随编队采访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杨子模边拍摄边连声称赞:“了不起,真了不起!”
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时任X615舰枪帆兵的陈小七依然难掩激动。他说:“我觉得能成为首批进入印度洋的中国水兵,是我一生的骄傲,因为我们是开辟新航程的人。”
首次实现纵向补给
1986年1月4日下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入南中国海。在胜利返航的路上,官兵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生死考验正等待着他们。
下午4时,海面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海况恶劣至极:阵风最大11级,浪高超过8米,涌长100米。
亲历者顾松辉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军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两万吨级的X615舰,摇晃得使人站不住脚,巨浪不时地覆盖住18米高的驾驶台。舰艉也常常被巨涌高高托起,螺旋桨挂空挡,打空转,老海军心里都十分明白,这不是好兆头。
在一旁的132舰也好不到哪里去,时而舰艏全部扎进海里,时而被浪峰托出水面,连平时看不到的球鼻艏也冒了出来。一吨半重的铁锚,被狂浪打上了甲板;雷达被吹歪,上层建筑出现了9处裂缝,舰体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嘎嘎”声响,让人毛骨悚然。
面对这样的险境,编队指挥员聂奎聚果断下令:修订航线,靠近越南领海,沿东经110°线,直插海南岛。
这样的海况,就算放到今天,任何国家的海军也不敢掉以轻心,更何况是首次面对大洋挑战的中国海军。两舰像蜗牛一样,以3.5节的航速向祖国开进着。
聂奎聚司令员的儿子回忆时透露了一个细节,当时,海军已经给家里人下了通知,告知家人编队在海上遇到了情况,做好最坏打算。
到1986年1月7日中午,编队指挥所接到了132舰请求补给的请示。从出马六甲海峡,132舰就一直没有进行补给,干粮、油料、淡水等都所剩无几。再不补给,不仅用油有危险,舰艇的稳性也会大大降低。此时,国际航海通报告知,就在编队所处海域不远处,刚有我国台湾和印尼2艘万吨货轮相继沉没。关键时刻,聂奎聚再次一锤定音:立即给132舰补油。
下午3时30分,补给开始。X615舰从舰艉放出浮标和输油管接头。132舰也做好了捞浮标的准备。此时,一个巨浪拍过来,132舰霎时被淹没。海水中,一名抱着保险带的水兵摔倒了,幸亏抓住了旁边的大锁,才没有被卷进海里。然而,5副保险带却被巨浪卷走了。
15分钟,又过了15分钟,浮标一直未能捞起。100多双眼睛,焦急地盯着10多名敢死队员。敢死队员们把尼龙绳捆在身上,另一头绑在缆车上,几经周折,在风浪中沉浮了半个小时,终于捞到了浮标,把输油管接头拉上了甲板。2个小时,共输油数百吨。132舰像喝足了奶水的婴儿,顿时安稳多了。
我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在八级海情中纵向补给获得成功。
首次与美海军交往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国际社会相当关注。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美海军作战部长提出,派太平洋舰队3艘舰艇与我出访编队会合,进行编队操演。
1986年1月12日,编队在返航途中在我国香港东南预定海域,与美海军舰艇编队相会。美海军编队是由美海军第七舰队水面舰艇部队司令韦伯斯特少将率领的972驱逐舰、24护卫舰和0178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
“天刚亮,我们就看到三艘美国军舰从海平线驶来。”亲历者李博生回忆,“对抗40年了,现在两国军舰距离那么近,又都在向对方致敬。双方都想站出国威。美舰各层都站满了穿着雪白的军装的水兵,中国则是上白下蓝的军装,人员站得笔直,背着双手,叉开两腿,迎着大风,水兵帽的飘带被风刮得呼呼直响,非常雄壮。”
按照军衔级别,美方指挥官韦伯斯少将率舰请中国海军聂奎聚中将检阅,并指挥操演。这是人民海军与美国海军在海上的首次交往。
因海面涌浪大,两国军舰靠泊,直升机降落困难,登舰互访被迫取消。检阅完毕后,两国海军舰艇编队互相致意,各自按预定航线返航。
这次相会,是中美两军关系交往的起点,也是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标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首次建水兵仪仗队
1985年5月,舰艇还在某船厂检修,为出访作准备。根据出访任务要求,要从两舰选拔素质过硬,形象良好的水兵组建仪仗队。为此,舰上还专门成立了水兵仪仗训练队,这也是中国海军军舰第一支水兵仪仗队。
仪仗队队员共有24名,队员使用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队长佩戴56式手枪。在队长薛亦成的带领下,队员们每天8小时练习队列、举枪等动作,4个多月风雨无阻。
训练也是比较枯燥的,主要就是练军姿、练正步、练表情。为了让仪仗队很好展示出大国海军的威仪,仪仗队给自己定了个标准,就是军姿能挺拔、自然站立3个小时以上;正步,每天队员们从驻地到训练场都是正步来回;表情,在迎风迎光条件下,30秒不能眨眼,不能流泪,用目光展现出中国海军的精气神。
在出访接待外宾中,第一次亮相的中国海军舰艇水兵仪仗队,每到一国,精神振奋,一丝不苟地执行外事礼仪任务。他们用整齐划一、严整军威和良好的素质,赢得了来访外宾、外国友人和编队官兵的一致称赞。
首次建水兵礼炮队
在组建仪仗队的同时,出访筹备组也考虑到了编队鸣放礼炮的需求,提出在军舰前57炮平台加装2门礼炮,一门备用。这次出访用的礼炮是由45毫米迫击炮改装而成,到1985年10月25日,以高炮分队长胡顺兴为炮长,高炮班长刘雪成为装填手的礼炮队正式成立。
虽然只有2人,但是他们的训练标准可一点不含糊。懂行的人都清楚,鸣放礼炮有4条规矩:响数绝对不能错;响声间隔要均匀;鸣放必须与国歌同步;礼炮兵动作干脆利索,形象气质良好。
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两人也是拼了:开栓、拿弹、装填、击发4个动作,6秒完成。每天训练不小于1个小时训练,卡秒计时。基本动作熟练后,再将动作分解,进一步规范到秒,与国歌奏放做到完全同步。
此次访问,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访问时,2次正式鸣响礼炮,2人配合干脆利索、毫秒不差,展示出了中国礼炮的友好与威严。
首次发行的纪念封
1985年11月,海军东海舰队和上海邮票公司联合发行了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舰首次出国访问纪念封”,左下角图案分别由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中国国旗组成。盖了8个邮戳,贴了4个国家的邮票,最难得的是,纪念封正面还有编队指挥员、时任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将军的亲笔题词。这是中国首枚军舰纪念封,也是首枚军舰出访纪念封。
从这枚纪念封开始,以后人民海军历次出访,都发行了纪念封,形成了一个系列。在集邮收藏的这一枚枚信封上,真实完整记录了人民海军走出国门,驶向世界的光辉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