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汽车经理看到中国市场时,眼眶都会湿润的。”这是该国《焦点》周刊记者塞巴斯蒂安·菲曼去年报道上海车展时的描述,理由是中国市场简直决定着汽车产业的未来。“这里有着什么样的潜能啊!”一位德系车老板这样解释自己的激动。不过,现在有一家德企的经理们,他们的眼眶如果“湿润”了,恐怕因为另一件事了。
2月5日,奔驰品牌的社交账号上发布新车宣传照,偏偏标上来自西藏分裂势力头目的所谓“名言”。奔驰还自作聪明地搭配了刺激性的文案。如此丧失理智和逻辑混乱的广告一露头,立即遭到中国网友和消费者的强烈谴责,奔驰方面第二天就删掉内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此评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知错就改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将继续与外国企业合作,也欢迎外国企业继续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外国企业能做到基本的遵循”。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方与外国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互利共赢,并培育出无比珍贵的友谊。菲曼和不少德国车企高管是好朋友:“这个圈子流行一句话,中国不高兴,行业要发抖。”来自德国汽车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2500万辆,2025年则会超过3500万辆,“2025年全球市场达到1.06亿辆时,中国的比例将占三分之一”。这其中,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赚得钱包满满,其高管胡博图斯·特罗斯卡说,去年他们向中国客户交付超60万台新车,创下全球单一市场销量纪录,“这得益于广大客户的信任”。
然而,一边拓展中国业务,一边伤害中国人民,作为奔驰“喉舌”的文宣口弄出上述事端,其心可诛。中国领导人在一次座谈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内部事务不容干涉,中华民族大团结不容破坏!传递的信号如此清晰明确,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梅赛德斯-奔驰岂能不知,明知故犯如此“低级”错误,难道只是偶然?
香港大学客座教授让-皮埃尔·莱曼被不少在华外企高管尊为“文化设计师”,他早就注意到一个不好的现象:西方经济界对中国是如此无知,而且有迹象显示他们还打算维持现状。
“我每年在欧洲和中国之间往返六次以上,在飞机商务舱里,同行的乘客多半是在华外企的白人高管,这些人不是睡觉,就是在看愚蠢的视频或逃避现实的电影,而不是读有关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书,甚至连中国经济方面的书籍也不读。”如果说这种观察尚属感性,那么莱曼为在华外企高管教授课程时的感受就理性得多了,“我通常给新生准备摸底测试,提一些关于中国的很基本的问题,结果总是很糟糕,两位去中国工作的英国高管承认,他们从未听说过让中国跌入苦难深渊的鸦片战争,也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如此敏感”。
曾被美国《纽约时报》派到上海工作的记者傅好文出过一本专著《天下万物:历史如何影响中国力争成为全球强国的努力》,被莱曼推荐给在华外企高管作为“必读”。傅好文提出了重要论点:在当前时代,西方人不仅必须熟知中国历史,还要熟知中国的历史观。过去两个世纪里,西方的历史观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历史观是偏狭和有选择性的,由于世界正迈入“中国日益走向舞台中央”的时代,傅好文的先见之明就显得非常重要。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所言,历史在当前的政治中是鲜活的和可取的,它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乃至文化。中国经历百年苦难,在西方列强侵略蹂躏、瓜分豆剖之下重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其间的历史已然成为一种民族记忆,成为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这一点的不敬与怠慢,是不能原谅和错误的。
德国记者芬恩·迈尔-库克(音)曾给本国车企的一个忠告,不止是技术问题或者恶劣的顾客服务会招来中国社会巨大的抗议浪潮和“狗屎风暴”,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踩雷”同样会导致难以收拾的局面。
具体到奔驰,小心让“毒舌”毁了你,要知道中国人和德国人有个显而易见的相同点——对国家分裂行为绝不饶恕,德国有《基本法》第37条,中国有《反分裂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