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和更合理有效地处置迫在眉睫,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已迈入第八个年头,年年都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3月16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全面打响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攻坚战。
到目前为止,垃圾分类已覆盖全市500多万户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二,并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形成了多个可供推广借鉴的做法。比如,居民自治的“扬波模式”、居委推动的“梅陇三村绿主妇模式”、定时定点投放的“松江南良苑模式”、创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区的“崇明模式”等等。
然而,垃圾分类推行七年有余,效果一直不如人意——居民参与率低,分类减量不明显,市民的亲身感受也是垃圾分类在不少地方还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并没有切切实实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如何破解垃圾分类的难题,切实推进与全体市民休戚相关的实事工程,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民生调查《三问申城垃圾分类》——
一问: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为啥推广难?
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发现高质量、长时间坚持的,确实很少。分类设施缺失、分类标准缺稳、配套宣传缺乏、“带头大哥”缺席、小区物业缺位是重要原因。
二问:社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障碍在哪?
生活垃圾分类,好比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必须各方尽力配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各司其职。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的垃圾分类收运后续处置等综合利用体系尚需健全,公共管理、跨区合作、监督引导等协同保障有待提升。
三问:对标垃圾分类先进,上海差在哪?
垃圾治理,是个全球性难题。日本用了27年,形成全民参与氛围,德国把垃圾分类当一项系统工程,大约40年才见效果。对标垃圾分类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破解之道,上海推进垃圾分类,能收获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