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月22日,历经30个小时浴血奋战,上海北火车站敌军全部投降,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伟大胜利。老北站地区近代海派建筑荟萃,是上海近现代百年发展历史的重要缩影,也蕴藏着众多“红色基因”。
陆路交通枢纽
沪宁铁路上海站始建于1908年,次年启用,初名沪宁车站,站址东临淞沪车站(今宝山路、东华路),南向公共租界界路(今天目东路)。1916年,沪杭甬铁路(今沪杭铁路)与沪宁铁路接轨共站,沪宁车站于是成为沪宁、沪杭甬、淞沪三条铁路的交会点,站名亦改为沪宁、沪杭甬两路总站。为区别原在南市的沪杭甬车站(称“南站”),人们于是称之为北火车站,简称“北站”,大家亦俗称为“老北站”。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北站在上海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上海通往内地的码头和车站,都在华界的地皮上,如十六铺码头在南市,老北站就在闸北。闸北是上海陆路交通的枢纽,租界之内没有华界这样大的外埠码头和车站。老北站设在租界的“界路”北面,在正北面堵住了工部局“北上”扩张的势头,闸北地区建成了铁路客运系统,对改变上海市区的走向起了关键作用。
定格历史瞬间
一百年来,老北站见证了一个个历史瞬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和随从乘马车出发前往上海北站,在沪军都督陈其美、民政长李平书的欢送下,转乘火车赴南京。1921年的夏天,老北站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中共一大代表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上开完了中共一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连接上海和南京的沪宁铁路异常热闹,当时这条铁路叫京沪铁路,因为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上海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而1931年4月26日凌晨,一场关乎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转移,也与老北站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目前,老北站地区仍保留了完整的历史风貌:安庆路、康乐路、浙江北路、山西北路等道路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原貌;均益里、华安坊、来安里等里弄规模大,格局完整。
正在静安区北站街道举办的“岁月·峥嵘”百年老北站历史文化展上,特别设立了一个单元——红色文化,展现的就是这个地区特有的红色基因。
1925年8月至1927年6月,华兴路64弄24号,曾经是中共上海区委办公地遗址;1928年8月至1929年8月,中共中央最大的秘密印刷机关——协盛印刷所在安兴路409弄(春晖里)运作;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应运而生。商务印书馆总发行所(今河南中路211号)非常重视职工的教育,在当时上海火车北站华兴路职员集体宿舍附近设立了上海图书学校,为员工业余教授英文、图书分类知识以及书刊出版、印刷的有关知识。
攻下最后据点
1926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上海工人发动两次武装起义,均宣告失败。1927年3月上旬,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
商务印书馆位于老北站地区的宝山路中段,正在北洋军几个重要据点之间,领导起义的中共特委对它十分重视。特委成员周恩来、赵世炎在陈云等人的陪同下,多次到商务印书馆察看地形,并召集馆内党和工会的骨干开会,商讨行动方案。3月21日中午,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起义命令,并随即转入武装起义。
随着战斗的进行,敌人据点一一被工人纠察队占领。敌人军心涣散,土崩瓦解,连他们的首席指挥官毕庶澄也迫于大势,换了便服,偷偷地逃入租界,敌人顿时群龙无首。3月22日18时整,上海工人阶级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拿下了敌人固守的最后一个据点——北站。
经过30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英雄壮举,在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及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