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超量用药体会中的几个要点,我在上期文章中谈到了两点,还有的两点是:
一、超量用药后所出现的常见副作用或极量症状,都是可以通过应用跟原用药物性质或功效相反的药物(我把此称为反向用药)加以纠偏克服的。譬如,方子中用了超量的黄连、黄芩后导致患者出现了呕吐、腹泻,那就可用温热性质的炮姜或干姜、吴茱萸等药加以制约平衡;如果用了超量的熟附片后出现了血压升高、目赤、鼻衄等热症,则可用黄连、黄芩等苦寒药和生石决、代赭石等平肝镇潜药加以节制。这一用法古已有之,就是中药学中说明药物配伍关系的“七情”中的“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与相畏同出而异名)”之说。相辅相成是医生熟知和常用易用的一个道理和方法,比如中药配伍中的“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药物的配合应用,可增强主药药效)”、“相使(即以一种药物为主,配合利用性能功效有共性的其他药物辅佐以提高疗效)”。但比较少知和少用难用的是相反相成的原理和方法,比如“相畏”、“相杀”。其实后者的这一方法在临床上的适用性也是比较普遍的,只是由于一些医生不会使用,就使得不少病症的治疗缺少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极量与常用量一样是针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的,并不能包括所有患者。就是说,某一剂量对大多数患者已达极量,但对少数患者依然不够。这就跟大多数患者都能适用的常用量,却在少数患者身上出现了过量反应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大同之中总会有小异,有普遍就会有特殊,这是由人的个体差异性所形成的。那这小异又该如何处理呢?继续加或继续减,直到只适合其个体差异所特殊需要或合适的那个量。
我治一青年男姓患者,症状是整天精神萎靡,无力工作,每天至少需睡12小时,毫无性欲,但无明显畏寒感。我诊其肾阳式微,主要用了熟附片、肉桂、补骨脂、仙灵脾等温补肾阳药。剂量除初诊时用了常量的倍量外,之后一直增加,直到熟附片到了每日的200克,肉桂到了100克。这个量已经到了我数十年来使用此药超大剂量的极限,可病情还是不见改善。
慎思后,我断定问题仍在于欠量,于是,就在我所用此药的历史极限上再慢慢地递增,最后终于起效而获成功。最近又遇到了一例类似者,得顽固性便秘七年。我据其舌红苔黄腻而厚,给他下的诊断是:湿热坚结,灼阴肠燥。我想治疗此病应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就把以三黄泻心汤为君药、增液汤为臣药的药量超常的经验方给他服用。结果没用。我就一直增加黄连、黄芩的剂量,可病一直不应。
我就继续谨慎增量,再诊四次,终于成功。上述案例中所用的剂量,大多数患者肯定都不能受之,可天下就有如此吃量的患者。这说明其实仍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凡人者,必大同,但大同中又必有小异,而小异中又必有奇罕者。何以处之?因人而异也:常者常量;异者异量;罕者罕量。至于理法,也是同理。
超量用药时一般会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在君药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如患者并不因此而出现副作用,那就可以不断递增剂量。二是在超量用药之初,患者就出现了副作用。对此,应用与君药药性或功用相反的佐药予以节制即可。需要把握的是佐药剂量与君药间的比例。具体多少用量总以恰好解除君药的副作用为标准,按此所定的比例对大多数患者都是基本适宜的。三是超量用药后患者出现了副作用,在医生用了或常或异的制约之量后,一个阶段内副作用控制良好,但此后副作用又出现了,那就应该再适当调高制约药物的剂量。这种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制约剂量调高后,副作用被克制了,但过了一个阶段后又出现了所调剂量偏高的症状,那就应该再适当调回。对于此类变化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即可,以平为期:低了调高,高了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