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渠编选了一本散文随笔集子,要我写序。我读了他的这本集子,又看了他的自序,发现,要说的话,他在自序中都已说得明明白白。
我再写些什么呢?
只能补充一点,何鑫渠的每一篇随笔性的散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小见大”。
初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他每一篇文章都很短小精悍。符合先辈老报人赵超构对《新民晚报》提出的要求:短些、短些、再短些。
如果光是短,短得无味,短得局促,那也就没必要编选集子了。何鑫渠的短文,短得直抒胸臆,短得明快,短得颇有意味。比如他说西湖,就讲应去“三潭印月”,到了“三潭印月”,他又给情侣介绍“我心相印亭”,为何呢?道理出来了:“我心相印,何须相锁”,批评了众多景点都能见到的锈迹斑斑的同心锁现象。又比如“中医药中的诗意”,题目就妙,妙在哪里?一读,果然有道理。“人事与佛事”,通过一个小细节,讲的却是大道理。而“冷落也是福”一篇,在我看来,已经是蕴含着哲理了。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古城如此,人也是。画龙点睛。“人生三条线”,似是在讲道理,可这道理,不是所有人都读懂了的。大大小小的纪委书记们,拿去时常给当官的读一读,会起一点作用的。
何鑫渠的每篇文章都短,不允许我的序写得长,我就不一一列举他随笔性散文的妙处,由读者诸君自己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