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要搬空上海,炸烂上海,子弟兵要夺回上海,保护上海。”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这样解读当年的上海解放战役,在他看来,“英雄城市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励后人。”
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彻底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上海解放的枪炮声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那些为上海解放而做出贡献的英雄。
当年,为让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城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的手中,人民解放军如同“瓷器店里抓老鼠”,不使用大炮等重武器,与敌展开激烈巷战。这样的选择,让上海解放战役成为了解放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异常残酷的城市攻坚战,7785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解放军指战员7613名,随军支前干部和民工72名,上海地方烈士100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年为了解放上海,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不打扰老百姓,胜利的军队在街头露宿。“不入民房”是陈毅对部队入城后的纪律提出极为严格的要求中最基本的一条,“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1949年5月25日的上海《大公报》头版文章这样记载,“进入市区之解放军,极有礼貌,因时在深夜,且在戒严状态下,故鸡犬不惊。又苏州河各路口桥梁禁止通行,桥上仍有敌军(指国民党军)驻防。此次解放军夜间进入市区,使数百万人民免受惊恐,故较之过去平津解放时更为进步。”
在另外一条战线上,刘晓、刘长胜、张执一等革命先贤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地下组织工作,为上海解放运筹帷幄,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潜伏》《风筝》等影视剧里的故事都曾在上海真实发生过,即使冒着生命危险,英雄们仍然义无反顾,支撑他们的就是对于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是英雄们的风骨,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
69年已经过去了,上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敢于去大潮中闯荡,在品尝各种甘苦后,找准一条路执着地走下去,英雄何愁没有用武之地。
69年前,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上海的解放,在生死考验面前威武不屈、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虽然很少遇到生与死的考验,但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还会很多,这就更需要我们拥有英雄的气概。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英雄是伟大的,也是普通的,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靠的是一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崛起的激情与干劲,靠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也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我们今天致敬当年为上海解放而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就是学习他们为了信仰而不怕牺牲的壮志豪情。在今天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不畏险滩,不惧顽疾,攻坚克难,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和决心,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上海的改革开放必将呈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