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惊闻“七月流火”在最新的汉语释义中,可以理解为天气炎热了。这对我这个有点点文字洁癖的人来说,实在是很难接受了。
其实关于汉字语音语义的“从俗”倾向已经困扰我很久了。最典型的是“粗犷”和“呆板”两个词。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求念成“cū kuàng,然而很多年前就规定念“cū guǎng”了,“呆板ái bǎn”现在念“dāi bǎn”。直到现在我都不习惯新的发音。碰到貌似有文化且有一定年纪的人,我还试着念“古音”,怕被人家暗讽自己没文化。
最新的改正是:“说客”的“说shuì”,现在读“shuō”;“粳米”的“粳jīng”,现在要读“gěng”;“确凿 què zuò”,读“què záo”;“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铁骑”现在读“tiěqí”……说实话,看到这些所谓的“新读音”,有些气不打一处来。
汉语传承千年,有其固有的历史传承脉络和文化内涵。每一个字的读音、含义,都有其确定的说法。比如“七月流火”,如果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成语”,那么七月必然指阴历的七月,时在阳历八月末或九月,那个时候,天气确实开始转凉了,“火”指火星,可不是望文生义的一团火。所以天气转凉的原义变成相反的“炎热”,实在有点牵强。铁骑的“骑”,特指人与马的组合,而不是一个动作。如“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里还涉及平仄的问题。将来那些诗词大家恐怕都要“为天下笑”了。
此前曾有大学校长在致欢迎辞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另一个校长则把鸿鹄之志念成hóng hào之志,都被批评。然而,按已有的改变和未来的趋势,他们可能只是提早用和说了一个准确的词而已。
古人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约定俗成,也要有个标准,而不是一味向错误的世俗妥协。认真学习、敬畏传统,应该被鼓励并树为榜样,而不是被随意变动的“标准”驱逐,沦为“文盲”。长此以往,汉语之美、汉语之源远流长,将不复存在。对汉字的审音、释义,一定要慎之又慎!